美西时间1月3日,南华早报发表了题为“中欧投资协议: 7年谈判,谁才是真正的赢家?”的报道。
中欧投资协议7年谈判 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 TimedNews.com (@TimednewsC) January 4, 2021
China-EU investment deal: who’s the real winner after seven years of talks? https://t.co/6snWX18ZRX via @scmpnews
文章指出:回想起2013年11月,欧盟委员会前主席巴罗佐和欧盟理事会前主席范龙佩访问北京时,人们对能在30个月内与中国达成中欧投资协定寄予厚望。
毕竟,2013年时欧洲对中国提出的目标比较容易达成。他们希望减少欧洲企业在中国面临的投资壁垒和法律不确定性,到2020年将双边贸易额提高到1万亿美元。
巴罗佐和范龙佩都在一年后卸任,他们几乎不知道,要最终达成协议需要7年的35轮的谈判。
但2013年是一个不同的时代。7年前,很少有人会质疑欧美跨大西洋联盟的韧性,任何有关中美新冷战的言论都会被斥为谣言散布。
当把时钟快速拨转到2021年1月时,世界已经被严重分裂和两极分化。欧洲和美国都在与新冠作斗争。世界银行估计,全球产出在2020年下降了5.2%,为二战以来最糟糕的一年,尽管中国实现了一些增长。
在这样一个黯淡的背景下,欧盟和中国领导人迅速庆祝并千签署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也就不足为奇了。尽管批评人士认为,尽管这对北京来说可能是一个象征性的胜利,但对欧洲来说却没有什么意义。
权威人士普遍认为,北京是这份协议的最大赢家。但对于西方经济体的意义,以及在流感大流行后对中国经济复苏的意义,以及面对国际阻力时的全球野心等问题上面,众说纷纭。
华盛顿中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古普塔将这一协议形容为一个里程碑。他说:“对中国来说,这是自2001年签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以来,从地缘经济、地缘政治以及宏观经济角度来看,最重要的经济协议。”。“它将作为中国在改革开放第二阶段签署的最具经济意义的文书被人们铭记。”
复旦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丁春也认为,这笔交易不仅仅是一项投资协议。“这将给欧洲的投资和技术带来相对优势。CAI将使(欧洲企业)有更好的机会进入中国市场,并增加中国和欧洲投资者之间的竞争。”
但一些观察家质疑欧洲在美国当选总统拜登就任前几周就签署协议的做法是否明智。一些人说,这项协议为时过早,可能会以重启拜登在对付中国的多边策略中确定为优先事项的跨大西洋联盟为代价。
牛津大学中国中心研究助理马格纳斯表示,欧盟似乎让步了杠杆作用,但回报似乎微乎其微。他说,这项协议不太可能成为深化欧中关系的平台,甚至不可能为自由贸易协定铺平道路。但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协议。中国甚至都不需要在商业上或在劳工标准和权利方面作出任何重大让步,而欧盟通常对此非常强硬”。
华盛顿智库全球安全分析研究所联席主任卢夫特认为,欧盟此举是有意利用美国的权力真空。卡在美国大选中间签署,可以确保川普政府无法惩罚欧盟,而拜登政府将没有机会参与进来。这表明,欧盟尽管对中国的行为和政策心存疑虑,但仍希望保持独立,不愿被拖入美中权力斗争。”
但是,这项协议显然激怒了即将卸任的总统川普以及后人总统拜登。而川普的国家安全副顾问波廷格则抨击欧洲领导人忽视中国的劳工人权问题,在新疆继续建设数百万平方英尺的工厂强迫工人劳动。
《南华早报》看到的一份欧盟文件证实,欧洲领导人肯定意识到该协议可能对与美国新政府的关系产生影响。但它坚持认为,这项协议“不会影响欧美对跨大西洋合作的承诺。
这项协议为欧盟与中国实现了更多的平衡,并将使他们在与美国谈判时获得更多的谈判空间。这将有助于给‘后川普’时代的世界贸易一个机会,那更多的是世界各大经济体之间的合作。”
从欧盟的角度来看,它也有自己的挑战。除了脱欧和跨大西洋不和之外,它还试图在全球舞台上重新定义自己,成员国在战略自主的愿望和集体捍卫共同利益和价值观的需要之间必须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