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本周四,拜登访问美国国务院并发表他上任后的首次外交政策讲话,强调美国和民主已经回归,本届政府将注重与盟友的合作,重新与世界接轨。
他在演讲中称中国是美国“最严峻的竞争者”,表示美国将在人权、知识产权和全球治理方面回应中国咄咄逼人的态势,但愿意在符合美国利益的情况下与北京合作。
— TimedNews.com (@TimednewsC) February 7, 2021
而在其他问题上,拜登表示会签署行政命令,恢复接收难民计划,同时寻求将接收上限扩大8倍。在其他国际问题上,拜登谈到缅甸政变,俄罗斯关押反对派领袖纳瓦尔尼等议题进行谴责。
拜登此番表态,目的是告诉全球国家,美国首先要处理的是国内问题,之后与盟友联手,在国际社会占有一席之地,并重建美国的信用与道德权威。
就在拜登发表首个外交政策两天前,中国最高外交官杨洁篪也发表了首个对美讲话。周二的会议上,他在谈话中反复强调“中美以及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团结合作,批评川普政府推行的 “反华政策,中美‘脱钩’以及 ‘新冷战’”。
杨洁篪提出四点合作方向,包括正确认识看待中国、恢复正常交往、妥善处理矛盾分歧,和开展互利合作。并且警告美国,台湾、香港、西藏、新疆等议题“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美国碰不得。”
拜登总统上任后已经先后与英国首相约翰逊、德国总理默克尔、日本首相菅义伟,甚至俄罗斯总统普京陆续通话,但到目前为止,仍未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话。由此可见,尽管拜登是1970年代最早访华的美国官员,尽管他被媒体视为与习近平有私人交情,但拜登执政后,新的中美关系却是以各种外交宣称,及各种试探正式揭开序幕。
美国智库“兰德公司”资深防卫分析师葛罗斯曼分析称,拜登政府有迹象对中或对台政策都开始趋向一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学院讲师宋文笛则说,拜登团队将持续“印太战略”,与中国竞逐的态势已经明朗,但拜登政府将以“斗智不斗勇”的方式与前任政府区隔。除了气候变迁被外界认为有明白的“共同利益”较有谈判空间外,至今中美两国在针对贸易战以及对台事务上,没有任何共识的宣称。
美国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宣示,从新任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在参议院听证会的发言揭开序幕。上周在接受包含对手共和党的询问时,布林肯回应称,中国无疑是“对美国利益带来最大挑战的国家”。布林肯认同蓬佩奥将中国对新疆维吾尔族的行为定义为“种族灭绝”,并批评中国在香港实施国安法,压迫香港民主及媒体言论自由;美国应效法英国,向逃避政治打压的香港人开启大门。
但是,同样令外界议论的是,美国拜登内阁政府以强硬的口吻继承川普政府的对华战略,但是目前没有公布任何的具体政策。多个媒体的专栏记者表示,拜登政府需要处理的国内,国际议题太多,甚至内阁成员没有就中国问题达成一致,可能将来时拜登政府制定对华政策的阻碍之一。
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鲍勃戴维斯在2月6号刊文称,美国总统拜登为他的中国政策团队配备了精兵强将,他们彼此之间渊源很深,但目标却各不相同。他们共事的方式可能会决定新政府的对华政策是统一还是分裂,若是后一种情形,对中国而言就意味着可乘之机。
例如,现任白宫气候特使的前国务卿克里正寻求达成一项国际气候协议,而这项协议需要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的合作才能取得成效;商务部长提名人雷蒙多不愿承诺继续执行川普政府把中国通讯巨头华为列入黑名单;戴维斯指出,财政部、国务院、商务部和美国贸易代表的观点往往分歧很大。而这样的分歧会给中国一个机会去拉拢谈判。
在20年前,克林顿政府初上台时也做出了同样的姿态,但在北京方面招揽美国商界盟友游说美国政府之后,克林顿政府缓和了立场。美国财政部、商务部和白宫的经济顾问也克林顿相信,人权方面的行动不会让北京让步,但却会损害贸易关系,这种情形导致美国政府内部出现深刻分歧。
而纽约时报的专栏作者克斯道夫更是直言“中国可能是拜登的噩梦。”他在文中写道说,对于拜登总统来说,与共和党麦康奈尔之类的人物打交道,相比起与习近平打交道来说可谓是小巫见大巫。拜登的挑战将是在约束一位压制香港、在新疆地区的人权,对贸易顽固并在所有事情上缺乏诚意的中国领导人的同时,又要在气候变化、芬太尼和朝鲜等问题上与中国合作。对了,而且我们还没有一个中国战略。我认为不可能做到。
克斯道夫的中文名叫纪思道,对中国有深入的研究。他在文中说,1989年,他就在天安门广场,我有数不清的朋友被囚禁。我对北京没有幻想。他认为美国的对华政策存在一下几个问题。第一,美国喜欢夸大威胁。这些恐惧有一定的依据,但过于简单化;对于中国,我们不要重蹈覆辙。
第二,美国在讨论中国的时候应该谦虚一些。虽然批评习近平是理所应当的,但是中国人的预期寿命是82岁,美国人的预期寿命是78岁;中国对新冠病毒疫情的初期处理非常糟糕,但用洪荒之力遏制了病毒蔓延并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中国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地方,不是讽刺漫画那么简单。
第三,让我们把习近平和中国分开看,批评前者,而不妖魔化后者。中国党内分化严重,甚至高官线人像美国吐槽中国最高领导人是“一个疯子”。因此,我们应避免冒犯整个国家,迫使官员不得不团结在他们的领导者周围。
第四,美国需要在把握好度的情况下对付中国最高领导人,并降低战争风险:拜登应该谴责新疆的文化种族灭绝,但是不要寻求抵制北京2022冬运会;他应该加强与台湾的联系,但不要无端地挑衅。我们可以派遣陆军特种部队到台湾,与台湾军队一起训练,而无需像川普政府那样发布训练的视频。
除了白宫内阁对华政策可能有分歧,拜登所期望的外部联盟也无法就对华政策简单达成一致。拜登总统上任后,美国、德国、法国和英国的几位外长,进行了首次深入会谈。周五表示,四国外长讨论了如何挽救伊朗核协议等问题,并纷纷表示,希望“重振”跨大西洋关系。
但是,周四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虽然欧盟因共同价值观和华盛顿立场更为接近,但不应该和美国结伙对付中国。他认为,这样会更有可能产生冲突,会适得其反。”马克龙认为中国既是“伙伴、竞争者,又是系统性的对手。”
法国总统的这番话有别于其他的欧洲领导人。鉴于拜登新政府明确强调加强与盟国的合作,欧洲领导人大多认同与华盛顿结盟应对中国的策略。但马克龙认为,这种应对中国的共同战线有可能迫使北京降低在诸如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合作意愿,并可能加剧其在亚洲,包括南中国海的侵略行为。
在贸易问题上,马克龙表示,有必要通过世界贸易组织进行“关于贸易、工业和知识产权的全球倡议。”不过他承认刚刚签署的中欧投资协议没有能解决知识产权问题。
在技术问题上,马克龙重申了他长期以来的立场,即不完全依赖中国的解决方案。他决定不允许法国在战略领域部署和使用中国的5G技术。但他也说,不想百分之百依赖美国的决定,因为那样就将他“置于无法决定欧洲大陆自身问题的局面。”
在美国对华政策没有具体措施,欧盟与美国无法简单达成联盟的情况下,中美关系以及全球局势将会如何变化,目前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