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过节,外国就心慌。先是老戏骨韩国,采取了一系列彪悍行动。由韩国政府扶植的“网络外交”团体VANK,强迫谷歌修改“Lunar New Year”农历新年搜索结果,不再和“中国新年”有关系。
怎么回事?要知道,谷歌的“中国新年”传统悠久,从2012年开始,在谷歌搜索“Lunar New Year”就会自动蹦出“Chinese New Year”,不管是首条搜索结果,还是右边信息框,显示都是中国新年。
现在,韩国人说“新年是韩国人的,中国不得占用。” 然后把谷歌的电子邮箱轰炸了……
这一闹,谷歌的搜索结果,就跟剪过的草地,齐刷刷地全变成“农历新年”了。
不仅如此,韩国组织Vank还对联合国发行的“牛年邮票”表示抗议,认为有误导性,会让人觉得新年是中国的。
这个Vank的全称是“志愿者网络机构”,说白了是抢东西专业户,有15万多人在里头当志愿者。他们发展“特使团”,经常到海外宣讲,“给世界范围内被扭曲的韩国文化正名”,给居住在海外的第二代韩裔进行“宣传大使培训”等等。
他们的宗旨是:一切韩国存在的东西,都属于韩国,要不择手段地夺回。就算不能以理服人,也得字面上正确。
其实,韩国人和春节的渊源没有他们形容得那么深,1999年才开始恢复过春节。在日占时期,春节是被禁止的。韩国人称春节为“旧正”, 跟中国新年是同一天,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韩国人为了实现“去中国化”,废除了汉字的使用。但韩国历史很短,本身就是附庸之国,难以摆脱“汉文化”的控制,让他们急迫地想尝到独立国家的甜头。于是,把手头的已得资源一样一样“韩国化”,比如传统节日“燃灯节”,扎彩灯的技术完全是从中国学来的;还有端午祭,韩国人就换了个词,把“duanwu”音译为韩语“dano”,就成了韩国文化遗产了。
韩国申遗成功的燃灯节庆祝活动.还有针灸,热炕,书法,板刻……数不胜数。急着找归属感的韩国申遗了很多东西,越干越来劲,甚至把“儒学书院”都申遗了。把华夏文明的根基——孔子思想都揽入囊中,还可能放过亚洲大节——春节吗?
各国各地的新年都经过漫长的演化,带给他们独特的文化认同感和生活气息,这并不是什么坏事。本是同根生,取名各不同。中国没有要求其他国家按照中式新年庆祝。其他国家也没必要让“中国新年”这个符号背负太多罪恶感。
韩国大张旗鼓地强迫西方站队,这是过新年该有的样子吗?为了争夺”新年“的归属,很多人不再过新年,而是发起”战争“,在词义和历史上无穷无尽地寻找出口……
这,恐怕是最无意义的战争,最无胜利感的争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