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拜登在3月26日正式提出邀請,希望習近平和普京能夠參加4月22日由美國主導的全球氣候變化峰會,截止目前,習近平和普京尚未確認是否參加。
3月17日,紐約時報發表評論文章,題目爲《習近平氣候雄心的絆腳石:煤炭》。文章指出,習近平提出了壹個逐漸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令人振奮的經濟增長願景,但事實證明,將這個計劃付諸行動還存在爭議。煤炭是壹個大問題。根據文章的分析,在中國,哪怕習近平想要管理媒體汙染,但是以現在中國的經濟發展方式、政府官員覺悟,是不可能實施的。中國就算加入《巴黎氣候協定》,但可能做出的保證也隻是壹句空話,根本無法兌現國際承諾,減少汙染的排放。
【習近平雄心的絆腳石之壹是煤炭 無法兌現國際承諾】
— TimedNews.com (@TimednewsC) April 3, 2021
此前拜登在3月26日正式提出邀請,希望習近平和普京能夠參加4月22日由美國主導的全球氣候變化峰會,截止目前,習近平和普京尚未確認是否參加。https://t.co/OM2ZzwUtpb pic.twitter.com/xEuZvV7fDW
文章寫道:
習近平拯救氣候的雄心,是新冠病毒大流行後中國提升本國全球地位計劃的壹個支柱,幾天前,由中國共產黨控制的立法機構已投票通過了這個計劃。
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簡稱“十四五”)是爲引導中國實現習近平去年做出的兩項標志性承諾設計的。習近平說,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並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碳中和的意思是中國排放的溫室氣體量,將不超過本國通過工程或植樹造林等方法從大氣中吸收的溫室氣體量。
但在中國,應下多大力度減少煤炭使用的辯論異常激烈。近幾十年來,煤炭的使用推動了中國的工業騰飛,也使其成爲世界上汙染最嚴重的國家。
中國主要的氣候科學家和政策顧問們想推出更嚴格的排放限制,包括幾乎不再批準新煤電項目,他們預計太陽能和風能發電將會蓬勃發展。實力強大的省份、國有企業和行業團體則認爲,中國的發電和工業在未來好幾年裏仍需要使用大量煤炭。
“這絕對是矛盾的,”馬裏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教授利昂·克拉克(Leon Clarke)說道,克拉克最近牽頭與他人合作發表了壹篇關於中國在減排方面有哪些選項的研究。“壹方的認識是,煤炭推動了經濟發展,不要將其放棄。另壹方則認爲,煤炭是氣候行動針對的最大目標,尤其是在近期內。”
上周,隨着重度霧霾籠罩北京,中國的環境壓力再次顯現出來。霧霾增加反映了工業汙染的上升。
在中國,圍繞着化石燃料的分歧已經存在了好幾年,而且這個問題遠非中國獨有。但中國所面臨的迫在眉睫的選擇,對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水平以及國際談判有巨大的影響。
中國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總排放量的28%,大緻相當於緊隨其後的歐盟、美國和印度叁大排放國的總和,盡管美國和其他富裕經濟體在整個工業時代累積的排放量仍遠高於中國。
在北京參加全國人大會議的煤炭行業代表認爲,中國需要繼續燒煤,盡管是以更清潔、更高效的方式。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本月發布了壹份報告,提出在未來五年裏適度增加煤炭消費量,在2025年達到42億噸。報告還說,中國應該培養叁到五家“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壹流煤炭企業”。
“煤炭在我國能源體系中的主體地位和壓艙石作用不會改變,”該協會在早些時候公布的未來五年煤炭行業發展指導意見中寫道。
幾個省政府最近提出了建設更多新煤礦和燃煤電廠的計劃,同時承諾這些項目將限制碳排放。作爲對達到碳排放峰值號召的響應,中國最大的產煤區之壹山西省宣布了建設40座“綠色”高效煤礦的計劃。
產煤地區的中國官員也擔心就業和投資減少的問題,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壓力。他們認爲,中國仍需要煤炭來提供強大的電力基礎,以補充更易受起伏不定因素影響的太陽能、風能和水電資源。許多支持這些看法的能源公司都是巨型國有企業,容易接觸到政治領導人。
“地方政府還把煤電看作壹種較牢靠的能源後盾,”中國商人呂中樓在接受電話采訪時說。他幾年前賣掉了自己的煤礦,現在仍在關注這個行業。“妳不能過早把煤炭中止了。”
但包括政府顧問在內的中國綠色轉型的支持者認爲,快速放棄化石燃料,從老式重工業轉型,將有利於經濟增長、創新、健康和環境。有些人說,中國能加快風能和太陽能的使用,在比2030年更早的時候達到碳排放峰值,這會降低實現碳中和的成本和技術障礙。
“很多繁重的任務正在留給2030年以後,”赫爾辛基能源和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enter for Research on energy and Clean Air)的首席分析師柳力(Lauri Myllyvirta)說。“擴大老式經濟增長模式與促進綠色增長之間的核心矛盾似乎尚未解決。”
中國的“十四五”規劃似乎給煤炭辯論的各方留下了立足點。“十四五”規劃承諾綠色增長,除了建設核電站外,還將擴大水電、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的能力,並表示到2025年時,非化石燃料將占到中國能源消費的五分之壹。
但“十四五”規劃似乎也讓支持煤炭的人歡欣鼓舞,讓環保組織和氣候政策專家失望。規劃沒有給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量制定絕對上限,並暗示會繼續建設燃煤發電廠。
“不少地方認爲2030年前還可以繼續大幅提高化石能源使用量,”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在該院網站轉發的《中國新聞周刊》對他的采訪中說。“這對我國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將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隨着中國將“十四五”規劃變成實際政策,習近平可能會面臨國外對中國采取更多辦法控制排放的呼聲。對中國來說,在氣候變化問題上采取行動也是與他國建立親善關系的壹種表示,包括與美國和歐盟。
關鍵問題不僅是中國的排放量何時達到峰值,而是達到多高的峰值,以及達峰後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大幅下降。
《巴黎協定》將本世紀全球變暖的升溫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如果可能的話,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的目標,如果沒有中國和其他主要國家爲在本世紀中葉前後實現碳中和做出更緊迫的努力,是不可能實現的。
“拖的時間越長,就越難實現本世紀中葉的目標,這是簡單的數學,”塔夫茨大學弗萊徹學院(Fletcher School of Tufts University)研究中國氣候政策的教授凱利·西姆斯·加拉格爾(Kelly Sims Gallagher)說。中國的“十四五”規劃“不具有爲全球氣候談判注入新動力的效果”,她說。
習近平在這些問題上有政治利害關系。他把自己和中國宣傳爲“生態文明”的捍衛者,並把淨化中國的空氣、水和土壤作爲吸引公衆的基礎。他去年宣布中國承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時,還提出了新冠病毒大流行後世界經濟“綠色複蘇”的說法。
中國的空氣汙染情況近年來已明顯改善。習近平設立了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向通常隻關注經濟和政治業績的官員們施壓。今年早些時候,督查人員異常尖銳地批評了負責監管電廠項目審批的國家能源局。
“生態環境保護沒有擺上應有高度,”檢查人員在反饋給能源局的報告中寫道。他們批評能源局允許本該嚴格限制汙染的東部地區的煤電項目繼續進行。最近幾天,環保部門還嚴厲批評了北方工業城市唐山的鋼鐵企業,他們發現這些企業違反了汙染控制措施,包括有數據造假問題。
但中國新冠疫情後的經濟複蘇遠談不上清潔。去年頭幾個月中國疫情最嚴重時,汙染有所下降,但隨着對基礎設施和工業的投資提振了經濟,增加了煤炭的使用,汙染出現了回升。在過去幾年裏,中國批準新建燃煤電廠的數量有所增加,而且還有更多的項目在籌建中。
據經濟研究公司榮鼎咨詢(Rhodium Group)的數據,中國2020年最終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與上年相比增長了1.7%,是當年碳排放量唯壹出現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爲了從煤炭轉型,中國必須解決關閉煤礦和工廠的代價問題,包括滿足數百萬可能失去工作的礦工和其他工人的需求。許多依賴煤炭的地區和那裏的工人似乎還沒有爲這種可能的轉型做好準備。
“我也沒想過煤礦關了的問題,沒想過離開的問題,”中國西北煤城神木39歲的礦工桂聯軍在電話中說。當被問及煤與全球變暖的聯系時,他聽起來有些困惑。
“政府關煤礦因爲全球變暖?我覺得不可能吧,”他說。“我從來沒聽過這種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