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華爾街日報在頭版發表了評論文章,題目爲《美國能從中國對基建的癡迷中學到什麽》。文章稱,就連中國最堅定的批評者也表達了對其建設橋梁、鐵路和其他基礎設施的能力的敬畏,這些工程壯舉得益於命令式的政治體制。文章指出,拜登羨慕習近平的專制集權,得以輕鬆決定如何發展中國基建,但分析指出,中國這樣的“野蠻發展”也有很多浪費和弊端,對全世界來說或許不是“利好”而是“威脅”。
【拜登羨慕習近平的專制 中國基建發展迅速但弊端很大】
— TimedNews.com (@TimednewsC) April 3, 2021
拜登羨慕習近平的專制集權,得以輕鬆決定如何發展中國基建,但分析指出,中國這樣的“野蠻發展”也有很多浪費和弊端,對全世界來說或許不是“利好”而是“威脅”。https://t.co/YLgt1HKRaN pic.twitter.com/LMKMvFsFQm
華爾街日報的文章指出,拜登是最新壹位援引中國成就的美國領導人,同時敦促國會爲壹項影響深遠的基礎設施項目撥款。拜登表示,超過2萬億美元用於修複橋梁和公共交通、現代化機場和翻新社區、擴大寬帶網絡覆蓋和更換鉛管是“在競爭中勝過中國”的成本。
井然有序的機場、宏偉的體育場和風格化的天際線吸引着來中國的遊客。在現代化進程中,基礎設施可能是最具體、最受推崇的壹個方面。在這個進程中,壹個貧窮的國家隻用了壹代人的時間就變成了美國的主要戰略和經濟對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2016年在壹次集會上也說過:“他們的橋是如此不可思議。”
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專門研究城市規劃的曆史學家坎帕內拉(Thomas Campanella)曾經住在中國東部,他說:“這是壹種真正的中國嫉妒。”“中國人似乎能夠做到我們過去常做的事情。”但模仿中國則是另壹回事。
文章稱,中國從自行車到高鐵的跨越式發展,可能限制了直接用於改善美國基礎設施的應用。這兩個國家有着不同的需求和截然相反的政治制度,從中國領導人全權下令建設開始。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學的是化學工程,而他的前任專攻水電工程,並接任了壹位電氣工程師。美國則傾向於選律師當總統,盡管卡特(Jimmy Carter)、胡佛(Herbert Hoover)和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都有工程學背景。
拜登此前在就任總統後的首次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在基礎設施上的支出是美國的3倍。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數據顯示,美國的支出占GDP的比重爲2.4%,而中國爲8%。
報道稱,中國宣稱擁有至少100萬座橋梁,包括世界上大部分海拔最高的橋梁。在世界上100座最高的摩天大樓中,有49座在中國。
比爾·蓋茨(Bill Gates)在2014年公布了壹項引人注目的統計數據:中國在過去3年的水泥使用量超過了美國在整個20世紀的使用量。美國地質調查局(U.S. Geological Survey)的數據顯示,中國此後壹直保持着這壹速度,水泥年產量遠遠超過22億噸,而蓋茨估計,在截至2000年的100年裏,美國的水泥年產量爲45億噸。此外,總部位於布魯塞爾的世界鋼鐵協會(World Steel Association)的數據顯示,中國的鋼鐵產量占世界鋼鐵產量的壹半以上,2020年是美國的14倍。
文章還提到,中國的高速鐵路總長23,550英裏,這壹數字比紐約到洛杉矶距離的8倍還要多。從上海到杭州的高鐵全長約100英裏,時速高達215英裏,全程大約需要65分鍾。而在拜登熟悉的美鐵(Amtrak)路線上,從特拉華州威爾明頓到華盛頓要花壹個半多小時。
專注於中國市場的研究公司龍洲經訊(Gavekal Dragonomics)的創始合夥人葛藝豪(Arthur Kroeber)表示,美國可以從北京的鐵路戰略中學到的東西是,基礎設施建設的成本應該考慮廣泛的社會效益,而不是嚴格的收入預測。
文章分析,中國政府壹直依賴基礎設施建設來度過經濟難關,這是中國的“慣用手法”。中國意識到汙染、債務和過度建設,在預期無人駕駛汽車出現時,越來越強調風力發電場、數字電信和智能道路等綠色基礎設施。
盡管如此,虛榮心似乎比經濟意義更能解釋最近的壹些項目,其中包括壹系列連接數千英尺高山脈的玻璃棧道。
文章最後指出,中國政府越來越多地將目光投向海外,爲其工程和建築行業尋找增長機會。習近平的“壹帶壹路”倡議爲發展中國家規劃了中國制造的基礎設施。值得注意的是,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的壹份全球競爭力報告,美國的基礎設施質量在全球排名第13位,低於2002年的第5位。而中國排名第3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