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紐約時報中文版發表分析文章,題目爲《拜登政府強勢支持台灣,是時候放棄“戰略模糊”了嗎?》文章指出,台灣會讓中美的全球爭鬥變成實際的軍事衝突,而之前美國長期不願意對如果中國出兵台灣會如何應對做出表態,這種長期的“模糊戰略”最近有被打破的迹象。共和黨議員提出法案,將授權總統采取軍事行動,保衛遭到中國攻擊的台灣。但美國內部也有質疑提出,認爲對台灣的表態可能會逼迫習近平,導緻中國做出入侵台灣的決定。
【美國正放棄對台灣的“戰略模糊” 或私下警告習近平】
— TimedNews.com (@TimednewsC) April 8, 2021
4月8日紐約時報文章《拜登政府強勢支持台灣,是時候放棄“戰略模糊”了嗎?》指出台灣會讓中美的全球爭鬥變成實際的軍事衝突,而之前美國長期不願意對如果中國出兵台灣會如何應對做出表態,這種“模糊戰略”有被打破的迹象。https://t.co/uuwkvTMIo0 pic.twitter.com/PscOQ9yQDd
文章指出,最終拜登政府可能會選擇項北京發出私下警告,不會讓習近平面臨公開丟臉的風險,同事在軍事上進行威懾。
文章全文援引如下:
許多專家和政府官員認爲,如果有什麽能使中美之間的全球權力鬥爭變成壹場實際的軍事衝突,那便是台灣的命運。
北京對其認爲的叛離屬地增加了軍事騷擾,包括最近幾天,15架中國戰機在台灣海岸附近進行了威脅性飛行。作爲回應,拜登政府官員正試圖制定壹項政策,在避免發起壹場兩敗俱傷的武裝衝突的前提下,保護這個科技產業發達的民主島嶼。
根據本着“壹個中國”立場制定的壹項沿用多年——且出了名的婉轉迂回的——政策,美國是在不承認台灣獨立的情況下支持台灣。美國爲台灣提供政治和軍事上的支持,但不明確承諾要捍衛台灣免受中國的攻擊。
但是,隨着中國力量和野心的日益增強,加之北京判斷華盛頓將被削弱和分散注意力,有關美國是否應該對該島的防禦做出更清晰的承諾的辯論正在進行中,部分是爲了降低因中國誤判而導緻不必要的戰爭的風險。
辯論反映了壹個外交政策上的核心挑戰,也是拜登政府在制定亞洲總體戰略時的壹個重點。在白宮、國務院和五角大樓——後者正在審查其在亞洲的軍事態勢——官員們都在重新評估美國戰略的核心原則,以適應壹個新的而且是更危險的美中對抗階段。
美國官員警告說,中國正日漸具備入侵這座距其海岸100英裏、人口近2400萬的民主島嶼的能力。1949年共產主義革命成功後,中國的國民黨人撤退至台灣並建立政府,此後這座島的地位壹直困擾着北京。
上個月,印太地區司令菲利普·戴維森(Philip S. Davidson)將軍述稱,他認爲中國有可能在未來六年內試圖以武力奪回台灣。
美國長期以來壹直不願說明如何應對這種襲擊。盡管華盛頓通過外交聯系、軍售、堅定的措辭甚至偶爾的軍事演習來支持台灣,但沒有作出保證。沒有任何聲明、原則或安全協議迫使美國來拯救台灣。1979年的壹項國會法律僅規定“任何以和平手段以外的方式來決定台灣未來的舉措”都將“引起美國的嚴重關切”。
該結果被稱爲“戰略模糊”,這種謹慎的平衡既可以避免激怒北京,也可以避免慫恿台灣正式宣布獨立——此舉可能會導緻中國入侵。
正在制定對華政策的拜登政府官員對台灣傾注了額外的關注,並試圖確定戰略模糊是否足以保護這座日益陷入險境的島嶼免受北京窺觎。但是他們也意識到,在中東經曆了數十年的流血和代價高昂的衝突之後,美國人可能不會讚同對壹個遙遠的地方作出新的軍事承諾。
這就是爲什麽戴維森在質疑中承認該政策“應被重新考慮”會引起人們的矚目,這與政府的標準姿態背道而馳。他還說:“我期待這樣的對話。”
“我認爲人們的想法已經發生了轉變,”前喬治·W·布什(George W. Bush)政府國務院政策規劃主任、現任外交關系委員會主席的理查德·N·哈斯(Richard N. Haass)表示。“過去壹年中,妳看到的是美國對台灣的擔憂加劇。”他描述了壹種感覺,“數十年來,這種微妙的局面似乎被很好地控制或調節着,突然之間,人們驚醒發現那個時代可能已經結束了。”
哈斯去年9月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志上發表了壹篇文章,宣稱戰略模糊已“壽終正寢”,此後,他參與推動了關於這壹主題的對話。
哈斯與同事戴維·薩克斯(David Sacks)寫道:“現在是美國推出戰略明確的政策的時候了:壹個明確表明美國將回應中國對台動武的政策。”
哈斯和薩克斯補充說,在經曆了唐納德·J·川普(Donald J. Trump)總統的四年任期後,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可能會質疑美國捍衛其同盟的意願。川普總統駁斥“無窮無盡的戰爭”並公開質疑美國在關系上和安全上的承諾。他們認爲,雖然聽起來更鷹派,但做出更明確的承諾會更安全。
哈斯和薩克斯寫道:“這樣的政策將降低中國人誤判的機會,這種誤判最有可能催化台灣海峽戰爭。”
近幾個月來,這個想法越來越受到關注,包括在國會山。
佛羅裏達州共和黨參議員裏克·斯科特(Rick Scott)提出了壹項法案,將授權總統采取軍事行動,保衛遭到中國攻擊的台灣——使美國的意圖不再模棱兩可。當哈斯上個月在衆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亞洲事務小組作證時,衆議院就如何遏制中國對台灣的威脅提出了很多疑問。
在今年2月由《華盛頓郵報》主辦的活動中,曾爲包括布什和貝拉克·奧巴馬在內的兩黨總統工作的前國防部長兼中情局局長羅伯特·M·蓋茨(Robert M. Gates)發表講話,稱台灣是美中關系中最令他擔憂的方面。
蓋茨說,可能是時候“放棄我們對台灣戰略模糊的長期戰略了”。
這壹觀點獲得了壹個意外的擁護者。馬薩諸塞州民主黨人、軍事問題上的資深鴿派人士、前議員巴尼·弗蘭克(Barney Frank)上月在《國會山》(The Hill)報紙上發表觀點文章說,基於人權理由,美國必須保證壹個繁榮的亞洲民主政府免遭“壹個無恥的、以剝奪基本人權爲典型作風的殘酷政權的強行吞並”。
弗蘭克說,要“讓2300萬台灣人民免於失去基本人權”隻能這樣,因爲中國對除武力以外的“任何其他因素都置若罔聞”。
台灣雖然在領土層面的價值有限,但作爲世界領先的半導體生產地之壹,近年來台灣也已具有更大的戰略重要性——在中美之間正在興起的超級計算機高科技比拼中,半導體的重要性等同於石油,兩國的芯片供應均有短缺。
這些因素共同緻使拜登政府向台灣提供了支持,壹些專家稱這些強勢的支持令人驚訝。
1月份拜登就職幾天後,中國向台灣海峽派遣了數十架戰機,美國國務院發表了壹項聲明,宣布美國對台灣的“堅如磐石”的承諾。拜登在2月與習近平的通話中提出了台灣問題,國務卿安東尼·J·布林肯(Antony J. Blinken)和國家安全顧問傑克·沙利文(Jake Sulliva)上個月在安克雷奇與兩名中國高級官員會晤時提出了對台灣的關切。
“我認爲人們正在努力對中國說,‘不要誤判——我們強烈支持台灣,’”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中國實力項目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說。
葛來儀說,她對拜登政府上任之初對台灣的態度感到驚訝。到目前爲止,本屆政府壹直保留了川普政府對台灣擴大的政治支持,壹些批評人士稱這種姿態過於挑釁。她指出,布林肯最近在電話中敦促巴拉圭總統不顧北京的壓力,保持與台灣的正式關系,美國駐西太平洋群島國家帕勞的大使最近加入了帕勞赴台灣的壹個外交代表團。
“這確實超出了正常的外交慣例,”葛來儀說。“我認爲這是非常出乎意料的。”
但她並不支持美國對台灣防務作出更明確的承諾。像其他許多分析人士和美國官員壹樣,她擔心這樣的政策變化可能會激怒中國。
“也許那樣會讓習近平被逼到牆角。這可能真的會導緻中國做出入侵的決定,”她警告說。
也有人擔心,美國的具體安全保證將鼓勵台灣領導人正式宣布獨立——鑒於台灣擁有70多年的自治曆史,這壹舉動無論看起來是否僅限於象征意義,對北京來說都是越過了壹條明確的紅線。
“台獨就意味着戰爭,”中國國防部發言人吳謙今年1月表示。
壹些分析人士表示,拜登政府可能會做出更有力但不明確承諾保衛台灣的警告,從而在不激怒中國的情況下威懾中國。美國官員也可以向北京發出私下警告,但不會讓習近平面臨公開丟臉的風險。
“我們隻需要中國明白,我們會保護台灣,”曾在川普政府負責戰略與部隊發展的國防部副助理部長的艾爾布裏奇·A·科爾比(Elbridge A. Colby)說。
長期以來,美國壹直向台灣提供軍事裝備,例如川普政府就向台灣出售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武器,其中包括戰鬥機和讓台灣飛機可以打擊中國目標的空對地導彈。這些裝備是爲了減少台灣在受到攻擊時對美國乾預的需要。
但科爾比等人表示,美國必須在太平洋地區發展更可靠的軍事威懾力量,同中國軍隊最近的進展相匹配。
上個月,川普的國家安全顧問H·R·麥克馬斯特(H.R. McMaster)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Senat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作證時表示,目前的模糊性已經足夠。
“向中國傳達的信息應該是,‘嘿,妳可以假設美國不會回應’——但這也是1950年6月朝鮮入侵韓國時做出的假設,”麥克馬斯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