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農曆甲辰年 叁月十一
简体中文
登錄 | 注冊

習近平開打“媒體戰” 專家稱美國須製定長期應對戰略


2021-06-09 时刻新闻 | 聽新聞 國語 | 聽新聞 粵語 【字號】

6月9日,據《美國之音》報道,北京正在展開新壹輪加強國際傳播、講好中國故事的運動。美國的媒體分析人士說,美中之間的媒體拉鋸戰可能會持續下去,國際社會可能會看到,中國的信息環境會進壹步收緊,包括對外國記者和外國媒體準入的限製。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5月31日對中央政治局委員們說,中國要下大力氣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形成與其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爲改革發展穩定營造有利外部輿論環境。

習近平要求中央政治局加強中國的國際交流能力建設,爲世界提供壹個符合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聲音,爲中國的改革和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輿論環境。

北京展開新壹輪國際傳播攻勢

實際上早在2008年北京成功舉辦奧運會之後,中國就已經開始着手加強國際傳播體係的建設,併且斥巨資打造外宣體製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媒體集群。

習近平在不久前的講話中提出,要有效地開展“國際輿論引導和輿論鬥爭,初步構建起多主體、立體式的大外宣格局”,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係,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

國際輿論揣測,習近平的講話似乎意味着北京將開展壹項全政府的運動。中國的新壹輪國際傳播攻勢,將會對美國輿論界產生何種影響?

媒體和信息技術分析人士對美國之音表示,北京這種“大外宣”做法由來已久,預期中國將會持續以同樣的手法行事,但是鑑於目前國際輿論環境對中國極爲不利,未來北京顯然會增強這次推動的強度。

美國非營利公共智庫“海軍分析中心”(CNA)高級研究員何惠芝(Heidi Holz)主要從事對中國媒體的研究。

在何惠芝看來,長期以來,北京壹直在開展壹場全球範圍的運動,以塑造有利於中國的媒體環境。這場運動的範圍幾乎涉及信息環境的所有方面,包括努力推廣中國喜歡的敘述語言,即所謂“講好中國故事”,同時壓製批評者的聲音。

何惠芝認爲,中共領導層認識到,因爲處理新冠病毒疫情的手法,以及在新疆和香港侵犯人權等因素,中國在過去幾年中的形象受到影響。作爲壹種應對方式,北京正在尋求加倍努力,對外去塑造外國人對中國的看法,對內嚴格控製國內的異議和批評。

她說:“預期我們會看到中國媒體的報道,其目的在於積極地削弱海外、尤其是美國對北京的批評,使得這些批評人士的聲音失去其合法性。”

何惠芝還分析說,國際社會還會看到中國國內信息環境的繼續,甚至可能會進壹步收緊,包括對外國記者和外國媒體準入的額外限製。

華盛頓如何應對北京公共外交攻勢

習近平5月31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叁十次集體學習”時還強調,中國媒體要“廣泛宣介中國主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以引導國際社會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建設新型國際關係。

面對來自北京咄咄逼人的公共外交戰略,華盛頓應該怎樣做才能應對北京日益擴大的影響力?

華盛頓非政府機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副總裁斯蒂芬·埃澤爾(Stephen Ezell)對美國之音說,要應對北京的國際傳播和公共外交攻勢,美國需要向全世界傳播對中共當局虛假現實清晰和清醒的認識:北京的這個製度圖謀向美國、世衛組織和其它國家隱瞞或混淆有關新冠病毒疫情的重要信息。

埃澤爾強調,華盛頓必須努力澄清和揭露北京的重商主義的經濟戰略、對外侵犯知識產權、迫使轉讓知識產權,以及對內壓製本國公民人權和政治權利的做法。

“美國也應該積極努力揭露中國在其它國家施加影響力的行爲。此外,美國應該與盟國和志同道合的國家更緊密地合作,” 埃澤爾說。

海軍分析中心(CNA)高級研究員何惠芝認爲,爲了美國的國家利益,華盛頓必須製定出壹個戰略性、協調性、全政府性的策略,來應對來自北京的由國家支持的虛假信息和宣傳帶來的挑戰。

“公共外交將是其中的壹個關鍵組成部分,但這是涉及國家外交、信息、軍事,以及經濟等國家實力的壹個更大的難題,” 何惠芝說。

根據CNA的研究,北京打造國際傳播體係的運動,是壹項貫穿其整個政府係統的努力,其範圍涵蓋甚廣,包括信息環境的所有方面:除了印刷、廣播電視媒體之外,還包括數字媒體以及信息和通信技術的基礎設施。

CNA的研究還認爲,爲了應對北京在全球範圍內的信息和傳播攻勢,華盛頓必須做好長期應對的打算,去堵塞和解決美國在國內外的漏洞和脆弱性等問題;因爲北京壹直是在利用美國的這些漏洞和脆弱性,去謀求有利於中國的利益。

美中“媒體戰”是否還要繼續下去

實際上,在川普政府時期,華盛頓就已經開始對北京的國際傳播攻勢展開阻擊了。

美國國務院2020年 2月18日宣布,將五家駐美中國官方媒體指定爲“外國使團”,按照規定這些媒體要像外國使領館壹樣,向美國國務院登記在美雇員和財產等信息。這五家媒體是:新華社、中國環球電視網、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國日報》發行公司和《人民日報》海外版。

隨後不久,中國於2020年3月18日宣布了反製措施。中國外交部要求美國之音、《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和《時代週刊》五家美國媒體駐華機構,申報在中國境內所有工作人員和財產信息

此後,華盛頓和北京之間已經進行過幾輪“媒體戰”,直到去年9月份左右雙方相互限製外派記者人數和工作簽證,甚至相互驅逐記者。

美國輿論界密切關注,起始於川普時期的美中媒體大戰,是否還會繼續進行下去。拜登政府是否還要繼續採取針鋒相對的戰略,還是允許更多的中國記者來美國駐站採訪,以展示美國新聞自由的軟實力?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媒體倫理與法學教授珍·科特裏(Jane Kirtley)對美國之音表示,當前信息的自由流動正在非常不幸地被武器化;從而造成了美中兩國的記者因爲政治原因而受阻,不能順利進入對方國家工作的事件時時發生。

科特裏教授說,儘管各國政府擁有合法的利益,去保護其公民免受蓄意散布的虛假信息企圖的影響;但我們如何才能確定哪些信息是“真實的”,這是壹個亟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科特裏認爲,解決這壹問題的理想方式是通過思想的流通市場;但是要做到這壹點,隻有當公衆能夠自由地從各種角度和觀點中尋求和接收信息的前提下才行得通。

“當政府試圖限製其民衆通過各種媒體獲得信息的時候,我們必須要去拷問:他們到底害怕什麽? 政府試圖控製敘述的誘惑和衝動非常之大,但這與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的原則背道而馳,而且顯示出對本國公民批判性思考能力的極度不信任,” 科特裏說。

海軍分析中心高級研究員何惠芝也認爲,這是壹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因爲事實上,中國國有媒體是國家的宣傳代理人,其任務是有係統地試圖使美國的政策和活動失去合法性。雖然這些中國媒體確實從事了壹些事實新聞報道,但它們不是獨立的新聞機構,不應被視爲真正的媒體。

“此外,我懷疑放寬對中國媒體在美國運作的限製,是否會促使北京方面採取任何對等的行動。過去幾年來的趨勢是,對在華外國記者的控製越來越嚴格,我預計這種情況還會繼續下去,” 何惠芝說。

ITIF副總裁埃澤爾不讚成撤銷川普時期的政策、允許更多中國記者來美國駐站採訪的建議。他認爲結束美中媒體拉鋸戰的答案是,美國必須聯合其它志同道合的國家,共同去推動和倡導中國允許更大的新聞自由。

“而允許更多的中國記者進入美國,特別是來自中共控製或領導的新聞實體的記者,不會取得多大的效果,”他說。



聲明:聲明:時刻新聞編輯發布的文章並不代表時刻新聞的立場或觀點。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Telegram




相關文章

  1. “气候变暖”宣传失败后的诡辩 如何确定“全球”最佳温度?
  2. 拜登政府秘密空运32万非法移民进入美国 拒绝披露机场
  3. 大型新冠疫苗研究显示新冠疫苗与多种关键疾病增加有关
  4. 塔克·卡尔森捅了左媒马蜂窝 独家采访普京全文翻译
  5. 整个未庄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氛围 - 老萧杂说
  6. 塔克·卡尔森独家采访普京 讨论美国大选、气候变化及LGBTQ+
  7. 中国维权人士李翘楚被判“煽颠罪” 获刑3年8个月
  8. 澳大利亚籍作家杨恒均被中国判死缓 澳外长表示震惊
  9. 阿根廷总统WEF发表演讲 当面揭穿全球精英丑恶嘴脸
  10. 《嫌疑⼈孙任泽之死》 财新记者王和岩特稿
  11.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朱令和她的三个室友》
  12. 清华大学铊投毒案罪犯仍逍遥法外 受害者朱令病逝

關于我們 | 使用條款 | 隱私策略 | 聯系我們
©2024 時刻新聞 TN20240419194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