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農曆甲辰年 叁月十七
简体中文
登錄 | 注冊

台海戰事推演:壹旦武統降臨 誰會真正幫助台灣 美國?


2021-06-14 时刻新闻 | 聽新聞 國語 | 聽新聞 粵語 【字號】

6月14日,據《多維》報道,“台灣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這是英國《經濟學人》不久前在封面的警告,當前劍拔弩張的台海情勢似乎也正在壹步步印證這壹點。6月6日,美軍C-17軍用運輸機搭載3名議員飛抵台北,成爲引發各方對台海戰事想像的新引線。緊隨其後,解放軍多個軍種以不同形式發出戰爭警告。鑑於兩岸嚴峻形勢,多維新聞從戰術維度進行深度解讀,內容涵蓋武統台灣的成敗分析、台灣的應對之策、台海戰事壹旦爆發各方的反應以及武統之後怎麽辦等。此爲係列文章第4篇。

台灣疫情延燒不已,兩岸官方對立持續加深、香港關閉駐台辦事處、美日則“暖心”送上多餘疫苗,區域格局似又出現變動的可能性,爲地緣政治添加新的柴火。

把時間倒回至2020年底,美國總統大選拉鋸開票後,民主黨籍拜登(Joe Biden)拿下過半選舉人票、接任第46任總統,美國在歐洲的傳統盟邦有感於“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重建露出曙光,紛紛緻賀拜登與副手賀錦麗(Kamala Harris),併要求川普(Donald Trump)接受敗選的現實。

這幅景象,看在亞太區域各國眼裏恐怕更多的是百感交集,尤其是台灣,畢竟台灣對於美軍會在兩岸開戰時來援的印象,在川普執政後期的多項軍售案、高官相繼來台的係列友台作爲中,得到加固,主流媒體與綠營側翼粉專大多也強力支持川普連任。這樣的不安感,直到拜登上任後仍然延續部分川普的友台政策之下,才稍稍舒緩。

美若出兵 利益何在

但即使如此,拜登上台後的對台政策風向,也併沒有朝着“戰略清晰”走去,美國情報總監海恩斯(Avril Haines)、印太政策協調員坎貝爾(Kurt Campbell)紛紛拒絕戰略清晰的提議,特別是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葛拉瑟(Charles Glaser)4月28日投書美國《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期刊,表示“台灣併不是美國的切身利益”,他指出美國應重新思考東亞政策的優先順序,併在區域戰略上實施“收縮”(retrenchment),壹時“棄台論”風潮再起。

從民進黨政府的角度來看,雖然選擇了全面對抗大陸,但民進黨自己也知道,獨力決戰解放軍,被最終攻陷隻是時間長短問題,然若引入美國“挺台抗中”,分攤對抗中國威脅的責任與壓力,自是有利民進黨政府遂行“反中”之大業。但從美國立場來看,其實未必願意輕易扛責,決定華盛頓最終入局與否、入局多深,端賴其評估兩岸關係折衝下的美國利益導向究竟爲何。

美國在海外的利益,由於血緣、曆史文化、資金技術、資源等諸多因素,壹向以歐洲和中東爲重,至於對包含東亞在內其他地區的關注,則服膺於美國的全球戰略利益,尤其是維護美國所製定的國際政經規則,乃至於宣揚民主自由等;更具體地放到台海乃至於南海週邊,美國的利益大緻可歸納爲幾種思路,或偏向現實主義(遏製中共成爲區域霸權、“矽盾”、出賣台灣)、或偏向自由主義(藉守護台灣民主進而維護自由主義霸權),但是除了台灣作爲籌碼被出賣掉之外,另外幾種思維,其實沒辦法確切給出壹旦兩岸開戰美國究竟是否會出兵,以及會介入到何種程度的答案。尤其有幾類思維的終極目的,不必然隻有死守台灣這個手段可以達成,幫助台灣本身即帶有風險,很可能導緻美國這個燈塔自身的坍塌。

美國涉台的場景壹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已在5月2日受訪時稱,哪怕是中美朝着軍事對抗的方向前進,都會“嚴重違背雙方的利益”,而壹旦美國決定不介入,那兩岸開戰發生後,就單純靠雙方的軍事作戰成果來論勝負,結果會怎樣,台灣人都心裏有數;若美軍選擇介入,則會引入新的變數。第壹種介入方式可稱爲低度介入,內容包含持續對台軍售、台美之間進行小規模軍演、擴大協助訓練台軍、提供台海週邊全方位情報支持等。

事實上,美國已實質低度介入台灣軍事格局多年,隻是近期才有較多曝光,包含2019年4月美國在台協會(AIT)首度證實,館址內的派駐人員,從2005年起就包含美國海軍陸戰隊和叁軍現役軍人,同年AIT處長也公開參訪台灣的海軍營區,2020年媒體更“不巧”拍到新竹樂山雷達站有美方“廠商”人員進駐;另外美軍與台軍特戰單位每年的“互動操演”(Balance Taper)、“閃光操演”(Flash Taper),以及漢光演習例行露面的美軍觀摩團,都是美方現役軍人來台的慣例。近日美軍C17運輸機搭載叁位參議員旋風式訪台,更是壹次極具敏感性的作爲。

雖然規模不大,但目前每年到台灣共有多少人次的美軍現役軍人,外界無從得知,隻能確定美軍“存在”於兩岸關係中是不爭事實。不過,壹來雙方沒有正式外交關係、二來美軍也沒有在台灣有基於條約爲基礎的軍事權限,背後更有中國大陸與美國“叁公報”的牽製,若依照“現狀”發展,壹旦兩岸開戰,美國的軍事介入不會太張揚,很可能仍會集中在外圍支援、不直接介入戰事。

美軍直奔台灣場景二

至於美國如果決定高度介入,則可能遣派軍機軍艦巡弋台海,甚至與台軍有進壹步公開的大型演習,“法理化”台灣作爲美國盟邦的身分,向台灣正式派駐軍隊併大量部署進攻性武器,後者也等於把1979年以降的美中關係基礎歸零。

按照美軍的全球部署位階,包含“戰力投射根據地”(PPH)、“主要作戰基地”(MOB)、“前沿作戰據點”(FOS)、“安全合作地點”(CSL)等,後兩者因不見得有常駐人員,又稱爲“浮萍基地”(Lily Pads),目前台灣跟美軍的海外部署相較,連“浮萍基地”都稱不上。美軍要介入兩岸戰爭,主要的跳闆會是美軍的駐日基地。

美軍駐日基地中,最靠近台灣的空軍基地是在日本衝繩的普天間,離台北大約650公裏;海軍基地則是橫須賀,離台北超過2,000公裏。不過,台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曾統計,台灣週遭800公裏航程不加油的範圍內,美國隻有1座機場、45架飛機,大陸是40座機場、上千架飛機,台灣空軍軍機則不到400架。

因此,美國如果決心高度介入兩岸戰爭,除了宣示將協防台灣、具體維持台海“現狀”外,勢必要及早抽調軍力部署於台海週遭,可能的配置,如1996年台海導彈危機時派遣兩艘航空母艦巡弋台海週邊,將台海“中立化”,或者部署可長期潛伏海底的俄亥俄級核潛艦,伺機打擊渡海解放軍,另外也可能抽調2020年8月已部署在印度洋迪戈加西亞島(Diego Garcia)的B-2幽靈轟炸機馳援台灣,甚至是美軍印太司令部直接登陸台灣島,全面接防台灣。

隻是,這樣壹來,中美就會面臨直接開戰的局勢,或勝或敗,都可能是大國生死存亡之戰,尤其,壹旦戰爭從局部衝突上升到全面戰爭,甚至是核戰邊緣,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捍衛霸權”的雙面刃

美國介入兩岸戰爭如果成功,不論是從自由主義還是現實主義的視角來看,都象征着美國霸權的維係,不過美國承受戰爭的風險,在於壹旦失敗或將威信儘失,可能會從全球霸主降級爲區域霸權,這反映在其後的國際體係秩序,則給予了至少雙極(bipolar)的存在空間。

據美國海軍研究所(USNI)的追蹤,2020年11月9日美軍航母戰鬥群在東亞僅有“裏根號”(USS Ronald Reagan CVN-76)部署在日本橫須賀基地,而據蘇起的說法,自橫須賀啓程到台灣,需要3日航程,且據知美軍航母接令後,整裝也要費時3日,美軍若要以航母介入兩岸戰爭,從接令到抵達台海,前後至少需要5、6日整備。

壹個判別美國決策的重要依據是,自由主義霸權及二戰後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由於受到美國相對權力下降以及川普執政的破壞性衝擊影響,已經面臨極大的鬆動,可以預見拜登主政後的美國利益,將優先修復其國內破敗的基礎建設以及經濟纾困,併勉力縫補被川普撕爛的傳統盟邦關係。因此,儘管拜登上任不能解除中美關係間的結構性矛盾,但至少不會如川普壹般,爲了勝選或爲凝聚支持,而狂打中國牌,中美關係料將回歸相對尋常的競合態勢。

若從更廣泛的政策層面來看,美國對中國大陸的政策也不必然以軍事介入台海作爲主軸,因爲目前在經貿政策、貨幣政策、科技技術與人才培育方面,美國還是有不少優勢,對美國來說,儘管中美結構性衝突浮上台面,但相比直接以軍事行動介入台海戰爭,美國仍舊留有相當多低風險的政策應對空間,而此間的操作,或更相符於拜登競選標語“Build Back Better”所示,留待美國內部謹慎“重建”出新的對中國策略,而非兩肋插刀地爲誰介入戰事。

日本視線 靜觀其變

試想台海壹旦戰起,無論站在北京抑或台灣的角度,首要考慮的便是美國將會如何介入戰局。壹如前述,以往美國軍事行動除了硬挺挺直接駛入台海戰場之外,其實還有尋求“在地”盟友支援的方式。

那麽,環繞台海四週與台灣地緣政治利益最密切相關,且與美國霸權利益最休戚與共的國家,非日本莫屬。畢竟,日本國土南端即與台灣經濟海域高度重疊,之間又有個中、日、台釣魚島列嶼等主權爭議。換言之,壹旦台海發生衝突,先不論中共能否成功“接管”台灣,日本的國家利益可說首當其衝。

另壹方面,美日兩國還有個“美日安保體製”。當初,該體製設置意義是美國對日本壹國領土協防之允諾,伴隨冷戰時期爲防範美國本土遭受遠東威脅,逐漸加修了“遠東”條款,以及“週邊事態”條款。這爲日後美日得以聯合幹涉“台灣問題”預留了伏筆。

但話說回來,儘管“美日安保體製”爲日本幹涉台海戰爭羅列了“依據”,但檢視《美日安保條約》內容,從無明確示意日本存在必然出兵協防台灣的義務,“週邊事態”的說法則流於模糊,日本當局將如何實踐“週邊事態”無從而知。首先須了解的是,當台海啓戰之刻,日本絕非直接的關係對象,反倒像是被迫捲入他國事務。即便有美日安保體製的頂層設計,但作爲戰爭非核心參與者,以及過去作爲戰爭發動者所背負的罪行曆曆如昨,靜觀其變將是日本最好的戰略選擇。

其次,爲何日本應該靜觀其變?觀諸古往今來的戰爭,往往牽壹發而動全身,所有戰爭的軍事行動牽扯面廣,某壹局部行動就可能涉及國與國的戰略布局,尤其戰爭行爲者勢均力敵的狀態下,“拉幫結派”的重要性大幅提升。重要的是,“牽壹發而動全身”的戰局,將戰爭地域無限擴大、傷及無辜老百姓等斑斑血淚,都將成爲戰後的夢魇。

按台灣“親日派”想法,假使日本真願意爲台挺身而出,趁美軍航母艦隊群還未站穩腳步前,事先派遣海上自衛隊等戰鬥隊伍馳援。但問題是,日本艦隊長期以來在美日安保體製的限製下,其防空係統是不足的,特別是遠距打擊能力,這令海上自衛隊僅能依賴岸上、空中力量和美軍的保護下作戰。當然,更別提遠距作戰,當台海啓戰時,預料解放軍已先由海軍、空軍與火箭軍實施聯合封鎖,併控製台灣週邊和西太平洋重要水域,海上自衛隊要直駛台灣,可說難上加難。

此外,北京對於日本“主動”協防台灣,必從原來就與日本週邊地區有深刻矛盾的朝鮮、俄羅斯,甚至韓國等遊說,進壹步牽製日軍動向。而透過當前日本的軍事防衛指標與自衛隊的定位衡量,勢必難以應付大規模的軍事反擊。

意即,從日本角度視之,選擇靜觀其變的態度,其來有自。除了《美日安保條約》併不賦予日本出兵協防台灣義務外,即便日本要“介入”,最多也是以“低調”形式爲美軍提供後勤與軍事補給,或爲台灣提供軍事情報支援。但據公開資料顯示,台日鮮少有軍事交流,換言之,真如發生台海戰爭,台日軍事分享機製沒有任何事先演練的情況下操作,能發揮多大成效,要打上問號。

那麽,究竟在何種條件下,日本才會出現符合台灣民衆期待的“積極介入”?第壹個可能性是,在台海戰爭過程中,台灣或是北京壹方直接摧毀日本“海上生命線”(指從印度洋經南海、台灣週邊海域、東海直到日本本土的海運路線),併企圖將軍事衝突直接帶入日本國土南端,像是轟炸衝繩、佔領釣魚島等,逼迫日本直接加入戰局。但對北京而言,多樹立壹位敵人來終結台灣問題意義不大;但對台灣當局來說,卻是“最糟糕的賭注”。

第二,如同前文所及:“美軍不惜與解放軍壹戰”的情境,同爲盟友的日本政府自然難以推拖。但日本參戰的前提,還得先獲日本政壇、社會壹緻性的支持,以及衡量來自日本西半邊國家的安全威脅。台灣不妨換位思考,今日作爲日本民衆,會願意再次看到家鄉淪爲火海?而且是爲了他國事務?

因此,對日本來說,是否在中美的台海戰事選邊站,除了考慮台海利益以及美日同盟關係,還取決於是否能承受北京、朝鮮,以及是否可同時因應俄羅斯的軍事壓力,這些都會令日本感到抉擇艱難。

但無論如何,日本仍會在台海戰爭有“介入”的舉措,隻不過是在戰爭瀕臨結束時刻。畢竟,台海戰爭結果是“維持現狀”,抑或北京完成“統壹大業”,都是秩序準備重建之際,日本如能爭取在新局伊始扮演秩序重建者的角色之壹,便能持續鞏固既有的國家利益,甚至爭取到更多利益。

漁利所在 俄國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在國際軍事衝突的擂台上,壹旦出現中美兩股較勁的力量,勢必少不了俄羅斯的存在。壹般外界預估,當台海發生槍響,台灣壹方若有美日安保體製下的美日軍隊馳援,而中國大陸就必須借助俄羅斯的力量來箝製西半球的歐洲、東北亞的日本,以鞏固北京解決台灣問題的戰略後方。

當然,不少人抱持俄羅斯會與北京合作的質疑,因爲川普在任內曾好幾度對俄羅斯伸出橄欖枝,讓美俄關係看似冰融。事實上,拜登對川普“容俄”的行徑,曾意有所指地表示,會將外國幹涉美國政治“視爲對抗性行爲”。如2020年10月下旬,拜登在接受美媒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採訪時稱,俄羅斯是對美國國家安全的“主要威脅”,加上美俄兩國民意強烈敵對,以及在歐洲、中東、中亞等各地存在嚴重的結構性衝突,拜登上任後的美俄關係仍不容樂觀,尤其是烏克蘭的軍事緊張更曾有壹觸即發的風險。

然而,近期美俄領導人將在瑞士舉辦睽違已久的峰會,俄羅斯副外長謝爾蓋‧裏亞布科夫(Sergey Ryabkov)稱,俄方希望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和拜登會晤結束後在戰略穩定和與美國關係穩定領域取得向前進展;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和俄國外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在冰島會談時也表示,拜登希望與俄羅斯創建可預測和穩定的關係。美俄之間的龃龉,雖然有緩和的可能,但也仍面臨不確定性,特別是俄羅斯財政部近日已表示將採取刺激政策把俄國經濟體係中的美元刪除,俄國財長安東‧西盧安諾夫(Anton Siluanov)則已經宣告計劃將主權基金的美元資產清空。

相形之下,近期俄中關係有更上壹層樓的趨勢。俄國不僅在經貿上高度仰賴中國大陸,雙方的軍事合作也已到達協調作戰指揮與武器係統的緊密連結。像是2019年7月,中俄兩國空軍轟炸機與預警機隊就曾聯合編組,併在敏感地帶東北亞組織首次空中戰略巡航,可說極具代表性的軍事合作。

畢竟在俄羅斯眼中,中國大陸萬壹在台海戰事挫敗,以美國爲首的軍事陣線就會逼進壹步。也因此,俄羅斯在台海戰局中大體會有叁種反應,壹是不出手也不表態,令美國及其盟友陷於猜忌;二是出手遠東(俄國跟日本在南千島群島有領土爭議),但萬壹俄羅斯不出手,北京至少還有朝鮮這壹張牌;叁是遠東、歐洲同時出手,但假使俄羅斯不願意西出牽製歐洲兵力,屆時北京得提早動用外交手段,併耗費巨大的成本說服歐洲各國。

但坦白說,論歐洲不顧北京反對,執意出兵協防台灣的概率極低。畢竟,歐洲軍事力量已不復當年,要繞行地球壹半圈,成本太大,歐洲軍艦東來太平洋,主要是展示姿態,而不是決心槓上北京這個敵人。除非台海戰役的末段時間,遭遇美軍準備不計代價帶走台灣;否則歐洲執意出兵協防台灣的概率偏低,最多僅停留在對北京的口頭抗議,或者跟隨美國進行“經濟封鎖”。但以此前俄羅斯與克裏米亞的情況,這種“封鎖”不會持久,且從北京目前持續推動內需與“雙循環”的態勢下,是有難度的。

總而言之,眼下外在環境因素讓美俄之間存有鴻溝,就端看北京能提出多少籌碼與俄羅斯交換。畢竟,“鹬蚌相爭,總有漁翁得利”的時機,正是俄羅斯屢次在國際戰場經驗所提示的。

中印恩怨 非爭壹時

最後,不得不提台灣社會以爲會在台海戰事攪亂北京,併與台灣同組“廣義奶茶聯盟”的國家—印度。印度與中國大陸囊括世界人口前二名,雙方的對抗,本質上是兩個大國基於地緣政治思維的結構性衝突。但印度在台海戰局之中,又會在意什麽?

從地緣戰略來看,南亞地區諸如尼泊爾、不丹、馬爾代夫,早已是印度的扈從國。印度早在1975年吞併了錫金王國,成爲二戰後民族自決運動的逆流,雖然仍有巴基斯坦牽製印度在南亞的擴張,但印度成功在南亞創建起壹個以新德裏爲中心的體係、身居壹方強權,是無法否認的。

中印雙方早年打過邊界戰爭,近年在2017年洞朗對峙、2020年拉達克對峙下,雙方對於邊界的歧見更難調和,指責對方在邊界線附近修築戰略設施(如機場)或者道路的紀錄,更是時有所聞。每當中印壹方在邊界內建造設施,往往會引來高度的軍事緊張,甚至小規模衝突。

目前中印雙方仍未達成具體的邊界條約,隻是沿着實際控製線持續對峙,而近日中國大陸開展修築川藏鐵路雅安至林芝段(雅林),開通之後將會全線貫通川藏線,對印度來說,勢必形成衝擊。

而印度莫迪(Narendra Modi)政府本質上是個訴諸印度教信仰的民粹主義政府,對於領土擴張的欲望,更有英國殖民時期的曆史記憶和資源可以汲取,此前中印領導人雖曾有武漢、清奈非正式會晤,但目前印度似乎已更積極響應美國的印太戰略,併以售予緬甸潛艦的方式,楔入外界視爲友好的中緬關係;就軍事實力而言,印度近年積極研發航母、核動力潛艦與洲際彈道導彈,目前隻剩自製航母“維克蘭特”號還未完成(預計2021年服役),加上印度的核武能力與美國遏製中方的戰略需要,印度挑戰北京的底氣,併不會消失。

正因中印爭端是沒有句號的,但台海戰爭是有句號的,何況此前中印衝突後,皆可見兩國不希望惡化關係的外交對話,因此當解放軍全力解決台灣問題之際,中印爭端併不緻構成北京頭疼。

幫是情分 不幫是本分

近年來,台灣官民在看待國際局勢時,往往不脫對“理念相近國家”的濃厚期待,台灣當局也確實耗費許多財力、人力加以經營,其結果是,由“台美友好”向外擴展而成的“民主泡泡”,被以許多親暱的詞語呈現,諸如“奶茶聯盟”、“民主前線”、“民主堡壘”等,對台灣來說都不陌生。

但縱然是高舉民主自由的“理念相近國家”,如美國、日本、韓國、印度等,在面對兩岸關係乃至於國際博弈時,不變的是以各自的國家利益爲主,鮮少會考慮與台灣的“情分”,遑論是民進黨政府的利益。

堅守國家自利的原則隻是各國的“本分”,前聯合國安理會主席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即曾提醒台灣“地緣政治叁鐵律”:大國不會容許週邊有敵對勢力的存在;大國總是以自身國家利益爲優先;處在大國週邊的小國,必須掌握先機、時時保持敏感度。

2020年11月17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第叁屆創新經濟論壇中把包括新加坡在內的東南亞國家,甚至歐洲,在中美爭奪中的現實主義態度說得坦率而清晰,在談到如果拜登政府聯合盟友創建壹個針對中國的聯盟,新加坡是否願意加入時?李顯龍回應道,現在已經不是冷戰時代,沒有國家會加入壹個反對中國的聯盟。不僅新加坡不會加入,歐洲國家也不會加入這樣的聯盟。

李顯龍說:“我們都希望與美國合作,我們都希望與其他充滿活力的經濟體合作,我們希望在本地區進行合作。但我想沒有多少國家願意加入壹個聯盟來反對那些被排除在外的國家……有很多國家願意和中國做生意,比如,歐盟正試圖同中國達成壹項投資協議,這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他還指出:“我們希望每個國家都能夠參與到討論中來,努力對世界秩序做出壹些調整。在這個過程中,各個國家會形成聯盟互相合作,找到共同的目標和事業,但是形成壹種冷戰風格的對峙陣營,我覺得這不太可能。”

對中美“冷戰”尚且如此,對於因爲台灣引發的“熱戰”,他們會在中美之間選邊嗎?對於可能爆發的台海戰爭,台灣有什麽資本能讓這些國家冒着不惜開罪中共的風險而力挺?理念相近?自由民主?還是算了吧。對西方世界的精神領袖與“民主燈塔”美國,東南亞與歐洲都尚且如此,他們難道會爲了台灣賣命?

因此,台灣若以爲“民主”這句標語還能點燃如中世紀十字軍東征時的宗教狂熱動力、進而在中共決定武統台灣時,隻要點燃“烽火台”,各地“民主諸侯”隨即會四方來救,那就不啻是唯我中心論的鄉願了;反過來說,如何重估台灣利益,或許才是仰賴他人之外的壹個可行之道。
 



聲明:聲明:時刻新聞編輯發布的文章並不代表時刻新聞的立場或觀點。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Telegram




相關文章

  1. “气候变暖”宣传失败后的诡辩 如何确定“全球”最佳温度?
  2. 拜登政府秘密空运32万非法移民进入美国 拒绝披露机场
  3. 大型新冠疫苗研究显示新冠疫苗与多种关键疾病增加有关
  4. 塔克·卡尔森捅了左媒马蜂窝 独家采访普京全文翻译
  5. 整个未庄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氛围 - 老萧杂说
  6. 塔克·卡尔森独家采访普京 讨论美国大选、气候变化及LGBTQ+
  7. 中国维权人士李翘楚被判“煽颠罪” 获刑3年8个月
  8. 澳大利亚籍作家杨恒均被中国判死缓 澳外长表示震惊
  9. 阿根廷总统WEF发表演讲 当面揭穿全球精英丑恶嘴脸
  10. 《嫌疑⼈孙任泽之死》 财新记者王和岩特稿
  11.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朱令和她的三个室友》
  12. 清华大学铊投毒案罪犯仍逍遥法外 受害者朱令病逝

關于我們 | 使用條款 | 隱私策略 | 聯系我們
©2024 時刻新聞 TN20240425163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