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農曆甲辰年 二月十九
简体中文
登錄 | 注冊

黑客攻擊新常態下的新時代 持續泛濫或顛覆國際秩序


2021-07-22 时刻新闻 | 聽新聞 國語 | 聽新聞 粵語 【字號】

來源:紐約時報
作者:MAX FISHER
原標題:黑客攻擊新常態下,我們將迎來壹個怎樣的時代?

全世界本週壹意識到壹種已司空見慣到令人不安的事情。

據美國司法部的壹份起訴書,中國黑客爲竊取科學研究成果進行了長達數年的侵入政府和大學網絡的活動。

包括拜登政府在內的幾個國家的政府分別指責北京雇傭黑客犯罪分子,爲獲取利潤滲透了全球最大的公司和政府的計算機係統。

就在公布這些指控的幾小時前,壹個新聞機構的聯合體報稱,世界各地的政府使用壹家以色列公司出售的間諜軟件來監控記者、維權工作者、反對派政治人士和外國國家元首。

這些壹連串的指控代表着網絡安全和外交政策專家所說的與政府有關的持續黑客攻擊的新常態,可能成爲全球秩序的壹個永久特征。

各國政府在利用數字時代的互聯性來推進自身利益、削弱對手方面已變得更加精明。從事自由職業的黑客也是如此,他們往往把自己的服務出售給國家,模糊了國際網絡衝突與日常犯罪之間的界限。

黑客攻擊已成爲壹種被廣泛使用的治國、鎮壓和不公正地獲取經濟利益的工具。這種工具便宜,功能強大,容易外包,但難以追蹤。所有使用計算機或智能手機的人都易受攻擊。

黑客攻擊與曆史上最具破壞性的武器(從中世紀的圍城裝置到當代的核武器)有壹個共同特點:用於攻擊比用於防禦更有效。

十年來,軍事規劃者擔心網絡衝突可能導緻真正的衝突,然而,這個新時代正在出現的危險與曾經想象的有些不同。

分析師和前官員認爲,黑客攻擊併不像壹種新的戰爭,而是在21世紀發揮着20世紀間諜活動那樣的作用。這是壹種無休止的貓捉老鼠遊戲,小國和大國都在參與。它是對抗的、甚至敵對的,但在壹定限度內被容忍。它有時會受到懲罰或被阻止,但被認爲是持續的。

但專家說,有壹個重要區別。間諜活動的工具大多由政府用來對付其他政府。黑客活動比建立情報機構的成本低,有壹種近乎民主的本質,這意味着個人也可以參與進來,在數字領域起到了進壹步攪渾水的作用。而且,因爲黑客活動很容易改變規模,所以幾乎沒有不夠大的目標,這讓幾乎所有人都面臨危險。

在允許範圍內競爭

自20世紀90年代首次發生國際網絡攻擊以來,政策製定者們壹直擔心,壹個政府在針對另壹個政府的網絡係統時可能會冒險走得太遠,可能升級到戰爭。

到2010年時,華盛頓已將網絡空間視爲與陸海空以及太空併列的“作戰領域”,併將這種觀念製度化,成立了壹個名爲“網絡司令部”(Cyber Command)的新軍事機構主導網絡空間的鬥爭。黑客活動被視爲壹種新型戰爭,要阻止其發生,如果有必要的話,還需要贏得勝利。

但許多黑客攻擊與其說是戰爭,不如說是間諜活動。

中國的操作者獲得了商業和軍事專利。俄羅斯人攻進了美國政府的電子郵件係統,後來還公開了壹些郵件,產生政治影響。美國人對外國官員進行監視,還將病毒植入敵對政府的係統。

各國政府開始像對待外國間諜壹樣對待外國黑客。它們會挫敗陰謀,起訴或製裁直接責任人,指責或懲罰幕後的政府。

2015年,發生了壹係列這類事件後,華盛頓與北京達成了限製黑客活動的協議。壹些網絡安全團體得出結論說,中國對美國目標的攻擊馬上減少了。2018年,在唐納德·J·川普(Donald J. Trump)總統領導下,兩國的緊張關係升級,黑客攻擊再次迅速增長,暗示了壹種新常態的出現:數字攻擊隨外交關係的起落而變。

儘管各國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放棄了軍事形式的威懾,但它們已開始對特別嚴重的黑客攻擊進行懲罰。美國總統貝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表示華盛頓將對朝鮮的黑客行爲進行報復後不久,朝鮮發生了全國範圍的互聯網中斷。針對俄羅斯在美國2016年大選期間的黑客攻擊,奧巴馬曾考慮過以俄羅斯爲目標的類似選擇。

“我們的目標仍然是向俄羅斯或其他國家發出壹個明確的信息,不要對我們這樣做,因爲我們也可以對妳們這樣做,”奧巴馬在離任前不久說。“我們會公開做壹些事。我們也會以他們知道、但其他人不知道的方式做壹些事。”

新的灰色地帶

到本世紀第壹個十年末時,許多軍事和情報規劃者開始接受由喬舒亞·羅夫納(Joshua Rovner)闡明的壹種觀點。羅夫納在2019年之前壹直是美國國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和美國網絡司令部的常駐學者。

在壹篇發表在“戰爭困境”(War on the Rocks)網站的文章中,羅夫納寫道,在幾乎所有的情況下,黑客攻擊都已不是壹種戰爭,而是“敵對國家之間的無限製競爭”,類似於間諜活動,而且往往是間諜活動的延伸。

這種新的理解“讓網絡空間的競爭得到正確的看待,”他補充道,“但它要求人們願意接受模糊性。”

間諜競賽永遠沒有贏家,各方都會有贏有輸,這種活動在軍事理論家所說的“灰色地帶”進行,既不是戰爭也不是和平。

隨着各國政府了解到哪些行動將得到什麽樣的回應,世界已逐漸趨向於網絡競爭的不成文規則。

學者邁克爾·P·費舍凱勒(Michael P. Fischerkeller)和理查德·J·哈克內特(Richard J. Harknett)將這壹結果描述爲“在這些界限內的競爭性互動,而不是而不是螺旋式升級到新的衝突水平。”

這併不是說各國政府都承諾永遠不越過這些界限。而是他們明白,越界會帶來某些不值得忍受的懲罰。

學者們稱這些規範“仍處於形成階段”,有待各國政府對彼此的容忍程度以及超越容忍的後果進行檢驗。但各國政府已對正在形成的接受範圍有了足夠的共識。

奧巴馬提到的公開和非公開的報復,暗示了自那以來已成爲標準程序的狀況。常規的黑客攻擊可能會引發非公開的報復——例如,拿下對黑客事件負有責任的政府係統,以懲罰爲目的,但不冒風險引起事態升級或更大範圍的外交破裂。

但各國政府可能會對重大黑客攻擊進行公開反擊,向目標和其他國家的政府發出信號,表明事件做過頭了。

例如,美國讓全世界知道,美國的黑客侵入了俄羅斯的電網,這是壹種經過慎重考慮的升級,目的是使莫斯科相信,幹預選舉是不值得做的事情。

俄羅斯2016年的行爲還導緻官員採取了“以拒絕來威懾”的方法,這種方法降低類似黑客攻擊成功的可能性,目的是提高這類攻擊的成本,同時減少其收益。

本週,拜登將世界各國政府召集起來譴責中國網絡盜竊行爲的做法,是在試圖讓中國付出外交上的代價,中國在這方面可能比俄羅斯更敏感。這種做法似乎在奧巴馬當總統時奏效。但隨着兩國關係惡化,中國政府可能覺得它已經沒有多少擔心失去的東西了。

壹種分散的危險

沒有什麽做法能真正阻止各國政府選擇接受發動網絡攻擊所帶來的風險。而且,由於進攻性網絡技術的發展始終快於防禦措施,其中壹些黑客攻擊必然會取得成功。

分析師和官員說,隨着各國政府將更多的黑客攻擊轉包給私營公司和純粹的犯罪分子,這種動態隻在加快。

莫斯科是這方面的早期創新者,它雇了國外的自由職業黑客,包括壹名20歲的加拿大人,去入侵美國政府的賬號。

近年來,雇傭黑客的影子行業呈爆炸式增長。網絡安全研究人員已確定了壹些針對政府、法律和金融公司、房地產開發商、中東能源公司和世界衛生組織的有高度熟練技能的團夥。

人們認爲,大多數團夥都是通過讓雙方保持匿名的暗網平台雇來的。儘管這些團夥的工作似乎讓某些政府或公司受益,但確定他們的雇主是誰往往不可能,這就減少了報復的風險。

全球化和消費者技術的進步提供了壹個幾乎用之不儘的雇傭黑客後備。人們認爲,許多雇傭黑客是經濟困難國家的年輕人,這些國家的合法工作很少,尤其是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現成的黑客軟件和不斷擴大的寬帶網讓幾乎所有的人都能挂牌開業。

壹些人公開活動。壹家印度公司提供幫助客戶窺探商業對手和合作夥伴的服務。本週被指控在世界範圍內對記者和異見者進行黑客攻擊的“飛馬”(Pegasus)軟件是由以色列公司NSO集團出售的。

形勢的變化暗示了政策製定者對網絡衝突時代的預期與現實之間的差距。2016年美國大選期間,華盛頓針對伊朗或俄羅斯進行的重大網絡攻擊併不像人們擔心的那樣頻繁。

新常態反而是小型但持續的黑客攻擊。中國在多年時間裏壹直資助犯罪分子對數十家公司進行網絡攻擊。多疑的官員打探當地記者、競爭對手政客,甚至是推動汽水稅的營養倡導者。所有這些都越來越多地通過第叁方或私人軟件進行,這些軟件可能不那麽復雜,但更容易傳播,也更容易否認。

壹次這種黑客攻擊不可能顛覆國際秩序。但它們加在壹起暗示着壹個無處不在的數字盜竊、兜售影響和打探的時代即將到來。正如報道中的許多“飛馬”的受害者本週了解到的那樣,在這個時代,也許幾乎沒有人會平凡到不會成爲攻擊目標。



聲明:聲明:時刻新聞編輯發布的文章並不代表時刻新聞的立場或觀點。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Telegram




相關文章

  1. “气候变暖”宣传失败后的诡辩 如何确定“全球”最佳温度?
  2. 拜登政府秘密空运32万非法移民进入美国 拒绝披露机场
  3. 大型新冠疫苗研究显示新冠疫苗与多种关键疾病增加有关
  4. 塔克·卡尔森捅了左媒马蜂窝 独家采访普京全文翻译
  5. 整个未庄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氛围 - 老萧杂说
  6. 塔克·卡尔森独家采访普京 讨论美国大选、气候变化及LGBTQ+
  7. 中国维权人士李翘楚被判“煽颠罪” 获刑3年8个月
  8. 澳大利亚籍作家杨恒均被中国判死缓 澳外长表示震惊
  9. 阿根廷总统WEF发表演讲 当面揭穿全球精英丑恶嘴脸
  10. 《嫌疑⼈孙任泽之死》 财新记者王和岩特稿
  11.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朱令和她的三个室友》
  12. 清华大学铊投毒案罪犯仍逍遥法外 受害者朱令病逝

關于我們 | 使用條款 | 隱私策略 | 聯系我們
©2024 時刻新聞 TN2024032814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