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農曆甲辰年 叁月十七
简体中文
登錄 | 注冊

中美外交鬥而不破 習近平和拜登各有所需 會面變數多


2021-07-22 时刻新闻 | 聽新聞 國語 | 聽新聞 粵語 【字號】

7月22日,據《多維》報道,美國副國務卿舍曼(Wendy Sherman)仍預定7月25日、26日訪華。台灣學者分析,這顯示中美雙方外交“鬥而不破”,以及相互不信任的狀態,導緻相關決策往往在最後壹階段才“發夾彎”出現轉變,過程中也可見雙方均對“習拜會”小心翼翼的思考與試探,目前看來,雙方磨合期隻會拉的更長,“習拜會”會不會辦?怎麽辦?恐怕都有許多變數要去克服。

“中華亞太菁英交流協會”秘書長王智盛向“多維新聞網”分析,回顧舍曼這趟亞洲行,看起來就如外傳的舍曼希望見到層級相當、甚至能直接跟中國外長王毅對話,而北京隻願意讓排名第五的副外長謝鋒接見,導緻訪中行壹度破局的狀況。目前依照北京方面釋出的訊息,舍曼“會談”的對象依然是謝鋒,但多了壹個王毅“會見”,可見美方是希望對等、能跟真正的外交主事者進行對話,而北京還是在名份上有所堅持。

北京重形式 華府重實質

他認爲這其中有叁層意義:壹是中美外交處於“鬥而不破”的狀態,彼此都有溝通晤談的需求,但各有自己的堅持,因此相較過去,在過程中就有更多的折衝,而這也折射出雙方在外交上面的不信任,這個不信任壹方面是拜登(Joe Biden)政府上台後,中美關係沒有獲得改善,二方面是中美雙方稍早前在阿拉斯加的那場會面,北京過於強硬的態度與言論,破壞雙方修補信任的可能性,導緻“鬥而不破”的時間拉得更長;二是北京看重的是形式,但華府更在意的是“我要對能(向決策核心)說得上話的人,明確表達自己的立場與態度”,過程中可見雙方的需求各有不同,之後在最後關頭磨合成功。

第叁是雙方都對“習拜會”小心翼翼的思考與試探,目前“習拜會”已經被排上議程中,但要怎麽辦?如何辦?營造什麽氣氛?雙方都小心翼翼的在彼此測試。而拜登上台後,跟習近平之間的磨合期,似乎比預期時間來的更長,壹般來說美國新政府上台的磨合期大約在半年左右,目前看來,因爲中國這幾年在國際形勢上的變化,以及拜登政府的態度等等,可見磨合期似乎會拉得更長,“習拜會”會不會辦?怎麽辦?中間恐怕都有很多變數要去克服。

針對美國國務院表示,“將試圖向中國展現負責任且良性的競爭可以是什麽樣子”,王智盛指出,中美競爭是明確的基調,但美國向北京明確釋放的訊息,是“競爭不是把妳當做站在對立面唯壹的敵人”,而是北京的手段、方法,若不符合所謂的良性、基本價值標準時,就會走向“對抗性競爭”,但若北京符合國際社會的要求與標準,如入國際社會的遊戲規則,那就會是壹個“良性競爭”。美國試圖向北京說“妳應該往哪個方向”,但北京要不要往這個方向走,取決於北京自己的決定。

若北京走向與華府偏好不同的路徑,“那就會走向壹個對抗零和的競爭”,例如在人權議題、自由航行議題,拜登試圖向北京釋放訊息,“妳有不同選擇”,隻要北京願意,國際社會還是會接受中國的加入,但若不願意,那就會面對拜登目前建構的圍堵、抗中聯盟體係,原因是中國自己的遊戲規則,跟大部分美國主導的遊戲規則發生衝突。

中美短期內不會進壹步尖銳對抗

王智盛預期,短期內美中關係不會進壹步發生尖銳對抗,因爲拜登跟習近平主觀上對見面各有所需,他認爲,特別是中國的部分應該會相對克製,隻要中國有所克製,或願意進行對話、融入所謂的負責任競爭體係,那就符合拜登期待。但若樂觀到覺得雙方會恢復到友好的關係,“這不切實際”,隻能說未來兩、叁個月,中國應會局部克製,但不會看到壹個緩和的美中關係。

由於舍曼這趟亞洲行,和日韓副外長強調“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隨後和日本防長會面時,再重申壹次,台灣議題成爲重中之中。王智盛表示,舍曼和中國相關官員的會面,壹定也會再提台海問題,幾乎可預見雙方會出現各自表述的狀況。從舍曼這次的亞洲行,可見拜登政府對東亞局勢的關注與在意,且不隻拜登,現在歐美相關國家的領袖,或重要的外交、國防官員,也時常提及台海,顯見“台海問題、台灣問題國際化”已經成爲壹個既定的趨勢,台灣的安全已成爲民主國家共同的關注焦點與責任,“這跟過去是完全不同的”。

現在隻要有合適的場合,歐美相關政要就會提及台海的和平穩定,這給予北京壹個清楚的訊號,就是如果北京造成台海不和平穩定,面對的壓力不再是過去單純的美軍會不會馳援、日本會不會協防,而是會面對全世界的共同壓力,“這將成爲常態”,迫使北京不要輕舉妄動,而這也是拜登政府上台後,最大的壹個轉變。

訪蒙古 將手伸向中俄後院

近壹步分析舍曼亞洲行,在中國前訪問日本、韓國、蒙古,王智盛提及,訪問蒙古有幾個意義,壹是東北亞事務中,蒙古仍扮演重要的角色,而美國身爲全球領導者,不會輕易放過任何壹個它覺得重要的角色。蒙古之所以重要,在於夾在中俄兩國之間,蒙古地緣位置更接近中國,但立場較偏向俄羅斯,美國參與蒙古事務,就是希望在蒙古議題或東北亞議題上,多爭取這樣特殊性地緣國家的支持與認同,儘管效果不會如訪日、訪韓般強烈。就算如此,這仍會給中俄壹定的壓力,因爲這是美國將手伸到他們的後院。

另王智盛也分析近期蔡英文與賴清德對鄭州水災表示慰問,他說,北京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是敵對國家,但穩定兩岸關係,本來就是台灣壹直以來的主張,即便對岸對台灣文攻武嚇,但中國發生重大災情,壹定程度的慰問是人之常情,蔡英文與賴清德第壹時間的善意展現,北京應該也點滴在心頭。有善意總比什麽都沒有更好,這也凸顯出,至少台灣方面的思維,不是跟北京死拚到底,隻有對立沒有互動。儘管國台辦隻說“有關方面”,但至少雙方有壹點點交集,這也是兩岸關係壹些潤滑劑。



聲明:聲明:時刻新聞編輯發布的文章並不代表時刻新聞的立場或觀點。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Telegram




相關文章

  1. “气候变暖”宣传失败后的诡辩 如何确定“全球”最佳温度?
  2. 拜登政府秘密空运32万非法移民进入美国 拒绝披露机场
  3. 大型新冠疫苗研究显示新冠疫苗与多种关键疾病增加有关
  4. 塔克·卡尔森捅了左媒马蜂窝 独家采访普京全文翻译
  5. 整个未庄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氛围 - 老萧杂说
  6. 塔克·卡尔森独家采访普京 讨论美国大选、气候变化及LGBTQ+
  7. 中国维权人士李翘楚被判“煽颠罪” 获刑3年8个月
  8. 澳大利亚籍作家杨恒均被中国判死缓 澳外长表示震惊
  9. 阿根廷总统WEF发表演讲 当面揭穿全球精英丑恶嘴脸
  10. 《嫌疑⼈孙任泽之死》 财新记者王和岩特稿
  11.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朱令和她的三个室友》
  12. 清华大学铊投毒案罪犯仍逍遥法外 受害者朱令病逝

關于我們 | 使用條款 | 隱私策略 | 聯系我們
©2024 時刻新聞 TN2024042516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