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農曆甲辰年 叁月十七
简体中文
登錄 | 注冊

華納製片公司推出了電影史上第壹部有聲片


2021-05-03  | 聽新聞 國語 | 聽新聞 粵語 【字號】

1927年5月3日,華納製片公司推出了電影史上第壹部有聲片,給電影世界帶來了壹場翻天覆地的革命。

應該說,電影從來都不是無聲的。在聲音進入電影之前,人們借助樂師給電影配樂;在日本,甚至有專門的說唱演員,當影片放映時,他們以說唱形式講解影片的內容。所配樂曲壹般是由樂師根據銀幕展示的劇情即興演奏;但有些影片,例如1908年的法國影片《吉斯公爵被刺》,則由著名的作曲家聖-桑專門爲它作曲。放映時,樂師根據作曲家提供的總譜演奏。不用說,演奏的規模視條件而定:大多數是由壹位樂師獨奏(鋼琴或小提琴),有時由幾位樂師合奏,偶爾則出動交響樂隊。

 

當1927年美國出現有聲片之後,上述情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伴音不再隻是配樂;環境音響和對白的闖入銀幕,使已趨成熟的影像藝術面臨改型的危機。在此之前,電影是在“無聲無色”的條件下成爲壹種新型藝術的。它不僅沒有爲“無聲無色”感到遺憾,相反,“無聲無色”恰恰是使電影成爲藝術的壹個基本條件。

如今,聲音的闖入打破了已經形成的“元素平衡”。所以,在有聲片出現的初期,壹些藝術家和電影理論家對聲音抱有懷疑,也就可以理解了。但是,電影觀衆對聲音的態度卻是壹緻給予歡迎。在默片時代形成的影像藝術面臨着自身被淹沒的危機。電影藝術家們對聲音的態度由懷疑、對立到採納的轉變,使這種“危機”轉變爲發展的“契機”。愛森斯坦等人關於有聲片的宣言,他們的“音畫蒙大奇”的理論主張和藝術實踐,是上述轉變的典型代表。

到30年代,聲音已成爲電影藝術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默片時代已經出現的類型片,由於聲音的出現而更趨成熟,更多樣化;至於音樂喜劇片、警匪片,如果沒有聲音就無法出現和發展。聲音也爲電影表現提供了更具寫實效果的條件。在“音畫藝術”趨於成熟的30年代,寫實主義思潮幾乎波及各國電影作品。

爵士歌王(1927)


聲明:聲明:時刻新聞編輯發布的文章並不代表時刻新聞的立場或觀點。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Telegram




相關文章

  1. 魏书钧《河边的错误》入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
  2. 重庆公厕刚换卫生纸 大叔大妈疯抢 1分钟全没
  3. 货车闹区对撞一路碾压 整条街行人消失 惊悚影片
  4. 特斯拉车载镜头泄露车主隐私 影片外流 “全裸”
  5. 习近平党内党外两套发言 现代史上最大的魔术之一
  6. TikTok和你想的不一样!盘点TikTok带来的危害
  7. 拜登老婆“嘴对嘴亲吻”贺锦丽老公 影片网络疯传
  8. 张艺谋《满江红》被指偷票房 发声明辟谣幽灵场
  9. 韩国影片太卖座 Netflix今年砸钱推史上最大量新作
  10. 尼泊尔客机空中侧倾向地面俯冲爆炸 失事影片曝光
  11. 曝上海有人在社区里烧遗体 官方急了 赶紧发话
  12. 香港妈妈论坛上疯传一段影片 正妹老师跳舞被骂

關于我們 | 使用條款 | 隱私策略 | 聯系我們
©2024 時刻新聞 TN20240425233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