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9日 星期日
农历甲辰年 四月十二
繁體中文
登录 | 注册

上海是个没怎么吃过苦的城市 现在不少人在悄悄移民了


2022-04-19 时刻新闻 |  国语 |  粤语 【字号】

来源:伢伢复盘

我们读者里有不少深居海外的,这几天不是复活节假期嘛,就有上海籍华人来聊天,讲起家乡他说:“上海是个没怎么吃过苦的城市,哪怕是在解放前。”

“那个时候的投J倒B、黑市后来都上教科书了,但老百姓出行还是自由的,现在是它最难的时刻,希望能早日过去。”

我有个斯坦福毕业的海龟朋友,几年前作为人才引进到魔都某大厂,从今年初开始,他就在纠结要不要回美国。

当时考虑的还是工作,因为一些政策的出台,他所在的互联网业短期内不会有好机会了,甚至今后民企能做的事也越来越边缘化了,前方的路窄了,那待着好像意义也不大了。

其次考虑的是小孩,回国很大的动机就是安全,和老美相比,国内感染病毒的概率是很低的。

但回了之后他发现,这并不代表就可以自由了,就算你哪也不去,也可能变密接,变黄码,然后测核酸、隔离什么的。

节假日既出不了国,也出不了市,因为很可能玩着玩着,就变中风险地区了,孩子上学、大人上班都受影响。

上周我再问,住在浦东的他很确定的告诉我,说已经和太太商量好了会离开。

为什么呢?因为女儿,这个几岁的小姑娘,很懂事的跟妈妈讲,要把橙子切成几块冰箱里放好,一天吃一块就行。

那一刻他有点想哭,说这些年他一直认为混的多少算有头有脸了,但被困在家里的这段时间,看小孩子没东西吃,就特难受。

太太安慰他说:“你就知足吧,现在至少还能全家待一起,要是一不小心变阳了,你的小心肝都要被拉走了。”

我还有个研究生同学,结婚以后做全职妈妈,带俩娃在魔都读国际学校,一年学费要60万打底,母子3人在那边生活费一年要7位数。

这都没啥,最让她郁闷的是,娃基本在家上网课,不仅费钱还相当费妈,她就让我帮忙问问坡县的国际学校,这一联系发现,那边相同牌子的学校,费用只有国内的一半。

然后她就火速办手续去了,说她老公在那边开了公司,可以用公司的名义租房买车什么的,定不定居先不管了,孩子读上书再说吧。

这些都算是条件不错,算有退路的,网上把这类人做出的选择叫“润(run)”,往世界各地run被称作“华润万家”。

那条件差的呢,也run,往小地方run。

我有个股友,也是住浦东的,老婆不上班,家里花钱很省的那种,上个月光抢菜团购这些花掉8500块,连一块糖果都没舍得给孩子买,就花掉这么多。

他有点头大了,说其实还偷偷喝掉两瓶五粮液,老婆没发现,这要是算上了,伙食费就要5位数了,这还不算房贷啥的,这么坐吃山空下去是要死人的。

他决定一解封就卖房回老家算了,大城市活不起了。

前阵子读到一教授的文章,对错咱另说,我就做个搬运工。他说国内利益阶层主要分三种:

上层的有条件、有能力接触到多方信息,出于各种考虑,他们会run,但人家run到哪儿过的都是人上人生活;

下层的呢,月收入不足一千块,本身已经一无所有,想run也润不了,因为没地方肯收啊。

他们呢也接触不到窗外的世界,上头说啥就信啥,而且是深信不疑,你不能反驳,反驳了就是给美帝递刀子。

影响最大的就是中间阶层,也就是所谓中产,他们大多是通过自我奋斗在城市里扎根,受过教育,也有体面工作。

但其实抗风险能力很弱,房价油价、看病、养老、教育,随便哪样起变化,都能影响到生活。

他们也是最纠结的那批人,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想放弃国内一切,run去异乡讨生活,白领变蓝领了不说,那种精神上的落差感是很大的。

可是最近这么一折腾的,他们中那些原本就闪过一丝run念头的人,又开始考虑去留了。

国内大城市机会虽然多,但经历过一次饥饿的威慑,以及自家小宝宝和猫狗,在危机关头可能都管不了的惶恐之后,好不容易定下的心,就又动摇了。

这边是在心旌摇荡,那边则是在招手,就在3天前,美驻华使馆发公告,说:

在美东时间5月11日晚前离开上海的美国公民、合法永久居民,持有移民签证的外国公民,以及和这些人一起赴美但只有旅行签证的外国人,登机前都不需要提供核酸证明or康复文件。

换句话讲,只要你能跑出小区,能有人送到机场,并且手上有美国人承认的证件,也买得起机票,那你就可以run。

无独有偶,英国人也蠢蠢欲动了,它们针对世界名校毕业生开设了个叫HPI(高潜力人才)的签证。

不需雇主担保,申请签证直接去英国,在2、3年内找到工作或者创业就行了,政策于2022年5月30日生效。

要求是:英国以外名校毕业,懂英文,有钱养活自己,不需要吃当地人福利,然后身体没大毛病即可。

看到这个,我想起前阵子和办公室人聊天,说西方的防Yi政策,其实就是变相的优胜劣汰。

比如一开始的时候,那些不听政府话,不戴口罩还四处溜达的,就被传染上然后挂了,留下的都是相对听话的,不脑残的;

而本身有基础病的老弱人群,被传染了,并发症去世了,留出几十、上百万的人员缺口,等过段时间移民政策一放开,各国精英争相涌入,那就真的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所以你只看到人家“躺平”和“群体免疫”,却没看到一茬人狗带了,各国精英又被招来了

英美是要人,新加坡则是人也要,钱也要。

那的移民方式有很多种,科技准证、就业准证和投资移民等等,因为距离近又不排hua,一直是国人移民优选。

可能是最近申请人实在太多了,以至于不得不抬高门槛,将家族办公室资金要求,从300万新币(约1500万人民币)抬高到了2000万新币(约1亿人民币)。

但就这样,也没阻止海量咨询,我的中介朋友说,他们新加坡团队忙的要死,连负责泰国精英签(就是那种可以 5/10/20 年无限次进出的)同事也忙不过来了,问询者清一色来自北上广。

网上有数据说,2022年3月底到4月初,全国搜索“出国移民”关键词的人暴增,度娘上“移民”和“留学”俩字的检索量,月环比增幅最高的是上海,高达109.61%,紧随其后的是天津和广东;

微信上4月3日“移民”的中文关键词数据,日环比暴增440%,单日搜索量达到了惊人的近5000万次, 相当于每20个微信用户中,就有1个在那天搜索了“移民”。

上一次“移民”俩字搜索量暴增,还是2年前武汉封城的时候,后来尽管我们的清零和美利坚的躺平形成鲜明对比,但“移民”关键词检索并没有大幅降温。

只不过网友搜的移民第一目的国,从美国变成了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这其中又以后者最受关注,一周内暴增28倍。

在2021年拿到加拿大永居的40万新移民中,来自中国内地的占8%,仅次于印度,位居第二位。

这和我之前得到的信息不谋而合,那个时候因为国外一团糟,不少读者来问还让不让孩子去留学,说感觉哪里都不如国内好。

然后我身边做留学业务的同事就告诉我,这几年出国读书的孩子人数一直是创新高的。

说来也是奇怪,网上攻击美利坚越厉害,把孩子往那儿送的家长就越多,多到让你产生割裂的幻觉。

回老家也好,移出去也好,在我看来都是为了生活,想过的好是人的本能,选择在哪里生活是权利,没有什么好指责的。

我很反感那些动不动就上升到意识形态上去的人,纯粹酸葡萄心理,你都能从村里去城里生活,那干嘛攻击人家从国内去国外呢?

你行你也上啊,谁不知道我们中国人讲究“安土重根”,如果不是仔细权衡过,谁愿意背井离乡啊?

只是呢,在理解之余有点惋惜,不管是哪个国家,都喜欢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如果因为一些事情,让这些人流失了确实挺可惜的。

我们国家最引以为傲的,就是不学洋人草菅人命,关注底层和老弱病残群体,但问题是底层要人帮,老弱病残要人养的。

如果年富力强的都活不下去了,或者能活下去的也跑了,只剩下穷的老的病的残的,那接下来又怎么办呢?



声明:时刻新闻编辑发布的文章并不代表时刻新闻的立场或观点。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Telegram



一周最热
  1. FDA正为应对禽流感大流行做好准备 似乎未卜先知

相关文章

  1. 拜登政府秘密空运32万非法移民进入美国 拒绝披露机场
  2. 麻省理工博士潘勤轩承认杀害耶鲁华裔研究生 疑为情杀
  3. 赵小兰亲妹赵安吉死得蹊跷 得州警方进行刑事调查
  4. 澳大利亚籍作家杨恒均被中国判死缓 澳外长表示震惊
  5. 谷歌华裔工程师杀妻案提审 女方想离婚?前女友发声
  6. 河南南阳一学校宿舍突发火灾 大门被锁 13人遇难
  7. 中国海军093核潜艇失事 55名海军官兵恐已死亡
  8. 教育避坑指南 - 你的孩子不会成功就对了(16)
  9. 教育避坑指南 - 你的孩子不会成功就对了(15)
  10. 教育避坑指南 - 你的孩子不会成功就对了(14)
  11. 教育避坑指南 - 你的孩子不会成功就对了(13)
  12. 教育避坑指南 - 你的孩子不会成功就对了(12)

关于我们 | 使用条款 | 隐私策略 | 联系我们
©2024 时刻新闻 TN2024051918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