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農曆甲辰年 叁月廿五
简体中文
登錄 | 注冊

台積電美國工廠揭開面紗 台灣被掏空 誰是輸家?


2022-12-15 时刻新闻 | 聽新聞 國語 | 聽新聞 粵語 【字號】

12月15日,據《BBC News》報道,總部位於台灣的晶圓代工公司台積電(TSMC),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晶片廠擴大投資,上週拜登(Joe Biden)親自出席廠房第二期正式“裝機”典禮,與來自台灣的台積電公司宣布2024年會達到月產2萬片5奈米晶片(chip, 芯片)產能。拜登當場宣布“美國製造業回歸”。

這場聚焦拜登政府產業政策的大秀,出席的有美國商務部長雷孟多(Gina Raimondo)、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董事長劉德音還有台積電美國大客戶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超微(AMD)執行長蘇姿豐及荷商艾司摩爾(ASML)執行長溫尼克(Peter Wennink)等,被稱爲“科技界奧運會”盛典。

這場科技界大事,同時也充滿濃濃的政治意味。

其中,張忠謀當日發言稱,從半導體產業及區域政治變化來看,全球化及自由貿易“幾乎死亡”。張的發言引發科技界熱議。許多分析稱,美中貿易戰開啓後,彼此相互“製裁”,延伸到澳中(譬如葡萄酒),日韓(在半導體原料)以及台海兩岸的貿易紛爭中,半導體才是這壹波製裁的重中之重,被稱爲“經濟保護主義”擡頭的指標。而代表貿易全球化的世界貿易組織(WTO),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少,角色已經式微。

週壹(12月12日)北京已經在世界貿易組織WTO向美國提出正式投訴。根據中國商務部,美國以“模糊不清的國安理由”打壓競爭對手。中國批評美國的經濟保護主義破壞了貿易自由化的規則,對全球供應鏈構成威脅。

不過,《晶片戰爭》作者,美國塔夫斯大學(Tufts University)副教授米勒(Chris Miller)向BBC中文解釋稱,半導體本來就不是完全全球化的產業。他在電郵中回覆記者稱,全球化壹詞總是易有誤導性。這個行業裏是“少數公司”發揮着獨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台積電鳳凰城設廠細節

根據台積電及美方說明,此次投資額由原本的120億美元大幅增至400億美元(約1.2兆台幣,約佔台灣政府2023年度總預算的50%)。美方稱此爲亞利桑那州史上最大規模的壹筆外國投資案,併宣布蘋果公司(Apple)更會成爲該廠最大客戶,其公司晶片都在美國生產。

台積電廠房設在亞利桑那州首府,人口160萬的鳳凰城(Phoenix)市郊,預計將有兩座廠房,分別代工5奈米及3奈米高階晶片,該公司預計2024年,5奈米廠房會全面運作,每月預計生產 2 萬片晶片。該廠房被媒體喻爲“美國第壹家先進製程晶片廠”,亦象征拜登政府“加強國內晶片製造的關鍵壹步”。此外,廠區規劃的另壹座 3 納米晶片廠,預計在 2026 年投產。台積電又稱,此項投資會爲當地至少創造1萬個高科技職位。

同時,台媒《數位時代》披露,台積電對手美國英特爾(Intel)執行總裁蓋辛格(Pat Gelsinger)在典禮當日飛抵台北,之後併前往韓國,被指是鞏固亞洲大客戶(台灣稱固樁)。種種動作都引發全球金融科技界熱議。

根據英媒《金融時報》統計,美國的半導體生產隻佔全球市場 12%,台積電新廠房若在 2024 年開工,預期能把美國其全球市佔比推高至 15%。同時這壹舉動還意味着台積電乃至整個晶片產業供應鏈正在發生變化。

米勒(Chris Miller) 則告訴BBC,此次設廠的重點是,台積電的客戶們購買晶片的地點將不僅是在台灣,而是可以在任何地方。“目前全球晶片產業高度集中,台灣生產了全球90%的最先進處理器芯片。 但是,隨着美、日、歐洲和其他國家對高階晶片製造之投資,這壹數字在未來幾年可能會下降。”

經濟全球化已死?

但是,從美國德州儀器發迹,1986年在台灣親手創立台積電的張忠謀,目睹台積電終於在美設廠(十多年前曾有設廠計劃未果),張忠謀在裝機典禮發言稱“全球化及自由貿易以死”引發各界議論。張忠謀當時說,全球半導體業者面臨的情境,已因地緣政治劇烈而改變,他因此警示“全球化和自由貿易幾近壽終正寢,不大可能起死回生”。

有分析稱,張忠謀的發言或指當下的美中抗衡及兩岸區域政治影響爲背景的全球晶片戰正式開打:美國亟欲遏止中國半導體發展,拉攏或施壓台積電及韓國叁星電子大廠赴美設廠,完善美國半導體生態圈的行動已經不再遮掩。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劉佩真則告訴台媒,在美國生產成本相對比較高,這是“逆全球化”趨勢,在生產成本高的美國設廠,與過去商業及產業運作模式不同,但預期短期半導體“在地製造”已是不可逆的趨勢。

米勒則向BBC強調,半導體壹直都不是完全全球化的壹個產業。他說,日本、台灣、韓國、美國和荷蘭都是現在晶片產業的領航員,“他們相互依存的關係不會改變。”他補充說,正在發生變化的是由於美國加強控製技術,現在中國難獲得尖端晶片製造能力。

無論經貿全球化是否壽終正寢,有分析認爲,從美國拉幫結派(或半脅迫)邀請盟友加入重建半導體生態圈的態勢來看,這個世界最大經濟體的思維已出現極大改變。白宮經濟顧問迪斯(Brian Deese)便說,拜登政府的戰略轉向,逐漸舍棄過去 40 年以放寬管製及減稅讓市場自由運作的方針,轉向建立明確的產業戰略,用政府的錢吸引或引進私人投資。”台積電赴美及《2022年芯片和科技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 2022)皆是這個戰略的第壹步。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劉佩真告訴BBC中文說,台積電赴美投資揭開了台灣半導體業“立足台灣、指標性放眼全球”的產業戰略之序幕。她解釋,在美中科技戰、兩岸地緣政治等多重因素影響之下,過去十幾年來,全球半導體製造產能移往亞洲的態勢,已經開始轉而向美國爲主移動。她認爲,隨着台積電大舉赴美國進行產能的建置,加上美中在半導體產業的緊張競逐關係,將把全球科技供應鏈分成兩大陣營,台積電未來更難擴大爲中國大陸的客戶服務。

米勒則強調,台積電乃至整個晶片產業今天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持續提升技術。在過去的 60 年裏,每兩年晶片的計算能力提高壹倍, 但現在性能增益比以起過往更困難。“地緣政治將重塑中國在該產業中的角色,但對於大多數公司而言,主要重點將放在技術升級,而這正是他們核心業務所在。”

台灣被掏空?誰是輸家?

此次入機典禮參加者除了台積電張忠謀及董事長劉德音,台灣政府代表外,台積電大客戶超微半導體執行長蘇姿豐及英業達(NVIDIA)創辦人黃仁勳都是台灣移民背景。因此,台積電赴美設廠,近日成爲台灣輿論最爲關注之議題。

事實上,兩年多前台積電在新冠疫情中宣布將在美國首次設廠便已震撼科技界。

若幹評論之後指出,台積電及韓國電子業巨擘叁星電子(Samsung)到人力資本及建材資本較高的美國設廠,併不符合企業成本訴求。許多大廠是在美國施壓下不得不赴美。

白宮2020年宣布台積電赴美設廠,2021年美國商務部強製要求年底前全球半導體大廠提供客戶資訊,庫存及訂單給美國,2022年推出補貼性質的“晶片法案”等等,美國對台積電或叁星等大廠使出壹連串“半邀請半施壓”戰略。

日本知名半導體評論者太田泰彥(Yoshiko Ota)便認爲,美國爲了完善其在半導體生態鏈的缺口,建立完整供應鏈,使儘全力。他說,美國雖然在半導體設計上強韌,但生產製造薄弱,缺乏大的晶圓代工廠,晶圓切割或封裝測試等後端製程亦很薄弱。

太田泰彥在研究著作《半導體地緣政治學》壹書中剖析,白宮謀劃將台積電招來美國後,其他國家的半導體產業會隨其腳步從亞洲相繼進入美國。

美國的優勢是,全球半導體的最大需求方這壹是來自密西根州底特律市(Detroit)爲核心的汽車產業鏈,後者強大的購置力希望發揮磁吸效應,吸引亞洲半導體來到美國生產。但是,太田康彥亦強調,美國政府基於國家安全的邏輯,需要防堵中國半導體發展,併把供應鏈掌握在手上。“不過台積電的經營邏輯卻是在商言商,必須得到合理報酬。這兩種對立的價值觀,在招商計劃的背後展開激烈的角力。”

半導體大廠與美國的角力,在台灣引發親中人士或“疑美派”對美台合作“掏空台灣”的批評。此言論在台灣輿論沸騰。

“掏空論”首先由台灣財經評論者陳鳳馨指出,她評論稱,台積電許多工程師,舉家遷移美國是將台灣人才“連根拔起”,台積電恐將成爲當年日本大廠“東芝”,被美國用完即丟。相關評論在台灣疑美派人士及媒體廣傳,陳鳳馨加碼稱,“全球化已死”對台灣半導體產業是雪上加霜,半導體將被歐美不斷剝削,“直到剝完爲止,台灣是這壹波經濟保護主義最大的受害者。”

同時,移機典禮當日,中國英文官媒《中國日報》亦在社論痛批美國利用台灣半導體作爲與北京“競爭”的籌碼,意圖掏空台灣。該社論稱,台灣政府“與華盛頓勾結,將台積電搬遷描繪成壹件好事,是在犧牲島內利益,以推進其分裂主義議程。美國強製性的政策本質上是自私的。

面對掏空論,壹向低調的台積電,由執行長魏哲家發言相關言論反駁。他本月出席壹場演講時表示台積電赴美掏空台灣是“門都沒有”的說法。另外,針對台灣半導體恐步入日本後塵,他則回應“不可能!台灣努力30多年,怎麽可能被擊倒”。

台灣經濟部則發文強調,台積電美廠2萬片的月產量在全球先進製程佔比僅有2%左右,而台積電仍然持續在台投資,除了3奈米已在台南試量產、2奈米也開始在新竹整地,政府更針對1奈米製程啓動擴大計劃。換言之,台灣仍將最高階的晶片留在台灣,併沒有赴美生產。台灣經濟部稱,所謂掏空台灣論是意圖離間美台關係。

此外,半導體產業分析師,台灣電子時報網(Digitimes)總監黃欽勇評論稱“歐美年輕人對於壹成不變的生產線工作多有排斥,何況台灣是將壹流人才放在半導體製程管理與研發上,台積電很難在其他國家復製上萬人的研發團隊,事實上也沒這個必要……也許就像當年台灣把NB (Notebook)工廠遷往中國壹樣,不過是逐水草而居的過程而已,”黃欽勇說。



聲明:聲明:時刻新聞編輯發布的文章並不代表時刻新聞的立場或觀點。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Telegram



一周最热
  1.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后疫情时代关于新冠大流行的50个疑问

相關文章

  1.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后疫情时代关于新冠大流行的50个疑问
  2. “气候变暖”宣传失败后的诡辩 如何确定“全球”最佳温度?
  3. 拜登政府秘密空运32万非法移民进入美国 拒绝披露机场
  4. 大型新冠疫苗研究显示新冠疫苗与多种关键疾病增加有关
  5. 塔克·卡尔森捅了左媒马蜂窝 独家采访普京全文翻译
  6. 整个未庄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氛围 - 老萧杂说
  7. 塔克·卡尔森独家采访普京 讨论美国大选、气候变化及LGBTQ+
  8. 中国维权人士李翘楚被判“煽颠罪” 获刑3年8个月
  9. 阿根廷总统WEF发表演讲 当面揭穿全球精英丑恶嘴脸
  10. 《嫌疑⼈孙任泽之死》 财新记者王和岩特稿
  11.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朱令和她的三个室友》
  12. 清华大学铊投毒案罪犯仍逍遥法外 受害者朱令病逝

關于我們 | 使用條款 | 隱私策略 | 聯系我們
©2024 時刻新聞 TN2024050315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