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7日 星期二
農曆甲辰年 叁月廿九
简体中文
登錄 | 注冊

西雙版納潑水節壹群男子圍攻女孩撕爛雨衣 無恥


2023-04-17 时刻新闻 | 聽新聞 國語 | 聽新聞 粵語 【字號】

作者:讀宋史的趙大胖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這個視頻:前兩天雲南西雙版納的街頭,壹群人(男性佔絕大多數)接着潑水節的名義,拿着滋水槍狠命圍攻壹個姑娘,將姑娘噴得狼狽不堪,在狂笑聲中,壹個圍攻她的男的衝上前去,用手撕爛了她的雨衣。

我看到這個視頻之後,不適感非常強。

我既不願意成爲那個被陌生人滋水的人,也不願意成爲滋陌生人水的人,更不用說撕雨衣了。在我看來,這種事情,隻有在氣氛合適的情況下,跟最親密的同性朋友或者同性親人之間才可能做得出來。

我甚至都覺得,這已經有了非常明顯的性騷擾的屬性。

但是我看見網上有很多人在替這些人辯解,包括那個衝上去撕姑娘雨衣的人,也有人替他辯解。

我此前經常表達壹個觀點:世界之大,什麽人都有,這些人做出什麽事情都是在所難免的,關鍵的問題在於這類事情傳播出來之後大衆的態度,因爲這代表了很大壹部分群體的價值觀。

所以我想跟大家聊聊,這些辯解者的價值觀,也就是說,哪些人、什麽樣的人,在不遺餘力地告訴公衆:這種事情很正常,這些人很正常,不正常的是我們這些感到不適的人。

喜歡用“傳統”來開脫的人

我看到這個視頻的第壹眼,立刻想到了壹個場景——婚鬧,壹群人獰笑着侮辱新人或者伴娘的那種恐怖而窒息的壓迫感。

每次有人批評甚至要懲罰婚鬧的時候,就有人站出來開脫,說婚鬧是當地的傳統習俗,目的就是爲了祝福,大家多少年了都這樣……等等等等。

而替這些撕雨衣者辯護的人也是同樣的論調,潑水節是當地傳統,潑水是爲了送祝福,潑得越多祝福越濃,壹直都是這樣的。

我們暫且不討論傳統的潑水節禮儀會不會幾十個人圍着壹個姑娘用滋水槍狠命滋、能不能上手撕壹個陌生姑娘的雨衣,我就想問問:傳統的,就壹定是對的嗎?

在我看來,凡是喜歡用“傳統”兩個字來開脫惡行的人,都是最不尊重傳統的人。

中華民族幾千年,各種各樣的“傳統”數不勝數,這幫人成天就憋着心思取其糟粕棄其精華,專挑對自己有利的學,傳統還有“禮儀”呢,妳怎麽就不知道學學呢?

不懂尊重別人的人

“尊重”是壹個非常能夠體現素質和教養的詞語。我接着剛才的這個話題再聊壹句:不管什麽傳統,隻要是不尊重人的,都算糟粕。

什麽是尊重呢?就是妳在待人接物的時候,不能讓對方感到被羞辱、不能讓對方覺得不舒服。

我看到視頻裏的這個姑娘,已經雙手捂臉放棄了抵抗,但是週圍的那群人依然在獰笑着朝她身上繼續滋水,還撕她的雨衣,但凡是有點教養的人都能看出,她已經非常不開心了。

很多人辯解說,這隻是壹個玩笑,大家的目的是好玩兒。但是壹個玩笑如果讓對方感到不開心了,那就不能稱其爲玩笑,而應該叫做羞辱。

這幫人心中所謂的玩笑,不過是“他們自己在玩、在笑,而不管對方的感受如何”。

他們對待別人的時候,心裏從來沒有“尊重別人”這個概念;等到對方反擊了,他們又開始扯出“尊重習俗”這個詞語。說實在的,他們心中根本就不懂得什麽叫尊重,隻有那種“我能整妳,妳不能批評我”的詭辯式蠻橫。

沒有邊界感的人

我還看到壹個論調,說:妳來參加潑水節,妳就應該做好這種被滋水的準備。再說了,這個姑娘自己也帶着水槍,說明她是清楚會遇到什麽情況的,這種情況是她自己輸不起。妳要是不喜歡被滋水,妳就不要在潑水節的時間段來這裏,也不要帶着水槍上街。

但是我想說的是,別人帶着水槍才參加潑水節,併不意味着就得承受幾十個人圍攻、還得被人撕爛雨衣的後果。這種觀點,就跟“妳要是怕婚鬧,妳就不要辦婚禮”是壹樣的荒謬,參加潑水節是人家的自由,但是併不意味着人家可以無條件地接受妳在潑水節上肆無忌憚地羞辱。

參加壹項活動,別人心中有壹個承受的邊界,妳心中也得有壹個控製自己行爲的邊界。壹旦妳的行爲超過了別人承受的邊界,那就是不妥當。

接下來的事情,該停止就停止,該道歉就道歉,而不是梗着脖子非要說自己的行爲是妥當的。

信奉法不責衆的人

這是我最看不起的壹種觀點,“大家都在這麽做,妳能說大家都錯了嗎”,仿佛壹樁惡行因爲參與的人多了,就變得正當而善良了起來。

我的觀點正好相反,壹樁惡行假如隻有極少數的人做,社會和公衆還有製止和糾正的可能性。而壹旦參與惡行的人多了,那麽製止和糾正的難度就越來越大。

在他們看來,“法不責衆”是壹種解決方式;而在我看來,“法不責衆”是壹種惡性循環,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是對惡行的推波助瀾。

我的意見是,即便是迫於各種各樣的原因真的“法不責衆”了,但是壹定要讓這些“衆”明白,這種事情是錯誤的,他們之所以沒有受到懲罰,不是因爲他們沒錯,也併不意味着他們下次還能這麽幹。

處罰,應該隻論對錯程度,不論人數多寡。

說了那麽多話,其實我隻是想表達壹個觀點:永遠不要替惡行辯護。

不管妳是替施加者尋找借口,還是在受害者身上找瑕疵,這種辯護都隻能證明壹點:妳和撕姑娘雨衣的人共情了,或者說,其實妳也是這樣的人。



聲明:聲明:時刻新聞編輯發布的文章並不代表時刻新聞的立場或觀點。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Telegram



一周最热
  1.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后疫情时代关于新冠大流行的50个疑问

相關文章

  1. 麻省理工博士潘勤轩承认杀害耶鲁华裔研究生 疑为情杀
  2. 赵小兰亲妹赵安吉死得蹊跷 得州警方进行刑事调查
  3. 澳大利亚籍作家杨恒均被中国判死缓 澳外长表示震惊
  4. 谷歌华裔工程师杀妻案提审 女方想离婚?前女友发声
  5. 河南南阳一学校宿舍突发火灾 大门被锁 13人遇难
  6. 中国海军093核潜艇失事 55名海军官兵恐已死亡
  7. 教育避坑指南 - 你的孩子不会成功就对了(16)
  8. 教育避坑指南 - 你的孩子不会成功就对了(15)
  9. 教育避坑指南 - 你的孩子不会成功就对了(14)
  10. 教育避坑指南 - 你的孩子不会成功就对了(13)
  11. 教育避坑指南 - 你的孩子不会成功就对了(12)
  12. 教育避坑指南 - 你的孩子不会成功就对了(11)

關于我們 | 使用條款 | 隱私策略 | 聯系我們
©2024 時刻新聞 TN2024050716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