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8日 星期日
農曆甲辰年 叁月二十
简体中文
登錄 | 注冊

馬斯克的星艦發射真失敗了? 給中國航天的啓示


2023-04-20 时刻新闻 | 聽新聞 國語 | 聽新聞 粵語 【字號】

來源:知識分子 

4月20日,北京時間晚上9點30分,星艦終於正式開始了它的首次軌道級發射。

兩天前,這個人類曆史上個頭最大的火箭曾計劃進行壹次發射,然而,由於壓力閥疑似凍結問題,發射計劃被迫推遲48小時。

昨晚的那次,火箭點火成功,脫離發射台,最初的壹兩分鍾,情況看上去不錯。然而,2分40秒之後,火箭開始劇烈抖動,出現故障,3分鍾後,火箭解體爆炸,最大上升高度爲39公裏。

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普遍認爲這是壹次失敗的發射。

但對於這次星艦爆炸,不同人的看法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哈佛-史密森尼天體物理學家喬納森·麥克道爾認爲,星艦在爆炸前飛到最大高度39公裏,距離國際公認的太空邊界100公裏還差得很遠。而另壹部分聲音則認爲,本次發射已經完成了“不損壞發射台正常起飛”的任務,達到了預期目標。

在本次發射後的CNN報道中則提到:“在火箭開發過程中,SpaceX堅持認爲,此類事故是收集數據最快、最有效的方式。這種方法使該公司有別於其密切合作夥伴 NASA,後者更喜歡緩慢、有條理的測試,而不是劇烈的爆炸。”

作爲壹個專業的觀察者,我們必須要有不同的、更加理性的視角。這樣壹個重型運載火箭的首次發射,出現意外實屬正常,更值得我們借機重新審視自己,思考如何立足自身條件,更好地促進航天事業的發展。

星艦爆炸對馬斯克意味着什麽?

事實上,SpaceX團隊對這次發射普遍預期不高。馬斯克本人也認爲,本次發射隻要不炸在發射台上,星艦飛不飛得起來,飛得多高,都是成功。

這是因爲SpaceX採用了互聯網行業快速推出新產品,快速疊代升級的方式。“星艦遵循小步快跑、迅速疊代的研發理念,不怕暴露問題,從壹次次失敗中快速找到技術漏洞,優化到下壹代的版本中。”通過壹次次真刀真槍的發射任務,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可靠性。而不是把時間花在長期、反復的論證和測試上。

有消息指出,星艦的研製,採用了批量化生產的模式。第壹批次星艦壹共生產了5個,這次雖然發射失敗了,但馬斯克宣布幾個月後還將再次發射。這種行爲也體現了馬斯克在商業航天方面的壹個很突出的特質:冒險精神。

創業是高風險的,100家企業創業,能有幾家存活下來就算不錯了,創新同樣也是高風險的。但SpaceX的每次發射都面向全世界公開直播,對發射失敗併不懊惱,甚至處之泰然。這是因爲馬斯克有強烈的信心,認爲最終壹定能成功,這種底氣來自於他對技術的把控。這讓我想起在SpaceX發展的早期,剛開始研發獵鷹係列火箭的時候,馬斯克隻有1億美元。每發壹枚火箭需要2500萬美元,前叁次都爆炸了,直到第四次發射成功,才讓他僥幸逃過破產的命運。

在獵鷹係列火箭回收和重復利用的試驗中,壹些業內人士很不看好。在陸上回收、海上回收試驗中,多次發生爆炸。似乎對SpaceX來講,失敗不是問題。

太空探索是全人類共同的事業,任何壹個參與者願意參與其中併積極嘗試,取得成功,在某種意義上也都是人類的成功。我們要正面看待SpaceX和星艦。在過去,火箭最重要的性能是運載能力,成本是次要的。現在火箭最重要的能力是性價比,星艦等新壹代運載火箭的成功,將大大降低人類進入太空的成本,助力人類在群星間穿越。因此,對中國而言,也許,減少審批手續,降低政策門檻,推出激勵措施,鼓勵商業航天企業大膽嘗試,不斷創新,才能更好地應對星艦和SpaceX帶來的挑戰。

在2015年,以吉林1號衛星的發射爲標志,中國進入了商業航天元年,這壹年,商業航天在中國正式破冰起航。那段時間,互聯網領域的BAT們也開始紛紛尋找機會進軍航天領域(可參見我當時的文章《2015,中國商業航天元年》)。自那之後,8年來,中國的商業航天取得了長足發展,採用商業模式研製的火箭接連發射成功。但是,如果給予壹定的鼓勵和支持,發展速度還可以更快壹些。

2016年時,我還寫過壹篇文章《未來二十年,載人登火星》,然而,現在七年過去了,似乎離登陸火星的時間還需要20年甚至更長。各國政府層面還沒有載人登陸火星的計劃。幸運的是,馬斯克推出的移民(專題)火星計劃,似乎更讓公衆感興趣。

對壹個企業的發展而言,企業家的風格,決定了這個企業的風格和前途。就像比爾.蓋茨之於微軟公司,喬布斯之於蘋果公司,貝索斯之於亞馬遜公司。同樣,馬斯克的風格決定了SpaceX的風格和價值取向。馬斯克併非隻有SpaceX,他還同時參與創辦了移動支付工具Paypal、太陽能發電項目Solar city、時速上千公裏的超級高鐵項目、電動汽車特斯拉等。這些項目中很多相似的特點,比如,技術的顛覆性、項目實施的可持續性、產品推出非常高調、更新頻率非常快速等。

首先,我們要承認SpaceX是壹家商業航天企業,但它卻併不是普遍意義的民營企業。在歐美小政府大社會的模式下,大部分項目都會採用商業模式發展。SpaceX在創業的早期,招聘了很多美國宇航局的航天工程師。美國宇航局通過專門的機製,轉移了包括航天發動機在內的很多技術給SpaceX,特別是把給國際空間站送貨、載人等大額訂單交給SpaceX,幫助它度過危機。

作爲壹家商業航天企業,SpaceX十分重視成本控製,壹切因陋就簡,用夢想來激勵員工。在強調員工福利的美國,可以打地鋪,經常性地加班,成爲員工的自覺行爲,這與歐美強大的工會勢力對員工福利的要求似乎背道而馳。我們可以看到,在馬斯克移民火星,顛覆航天技術的感召下,員工的動力被激發,工會福利被放到壹邊。當然,我們也要看到,這背後,也有馬斯克利用強大的輿論影響力(川普也是這麽幹的)來化解來自工會和輿論的反對聲音,以及,收購推特後,馬斯克同樣大規模減人增效,使加班成爲常態。

星艦壹旦成功,需要警惕壟斷

讚成SpaceX的勇氣和努力,併不代表着對這家公司的全面讚成。

在馬斯克創辦的企業中,十分強調第壹性原理。第壹性原理是指將事物拆分成各種要素,分別進行分析,找到實現目標的最優路徑的方法。該原理源於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提出的哲學觀點:“每個係統存在壹個最基本的命題,這個命題不可違背,更不可刪除。”馬斯克曾經說過,存在壹種好的思維框架,有點像物理學上第壹性原理的推理(first principles reasoning),將事情縮減至其根本實質……因此,必須把問題徹底搞明白,才能從中找出那些最基本的東西。

星艦是在第壹性原理的基礎上進行的顛覆式創新。這種例子,就像智能手機的出現對摩托羅拉和諾基亞的影響,幾乎顛覆了整個手機行業。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要警惕SpaceX對整個航天產業的顛覆性。這種顛覆性我們在特斯拉汽車裏也已經看到了——幾乎所有的電動汽車市場和傳統汽車市場都被特斯拉玩的團團轉。特斯拉把所有的零部件和技術掌握在自己的手裏,擁有了巨大的降價空間,於是,隻要特斯拉壹降價,其他的汽車廠商幾乎無利可圖,於是,特斯拉便擁有了可以輕易壓垮對手的實力。

而在星艦的例子中,SpaceX批量化地生產通用型的航天器,包括載人飛船、貨運飛船、火箭等。在SpaceX的庫房裏,裝滿了數十枚大大小小回收來的重復利用的火箭,以及排列得像森林壹樣的猛禽發動機。這些航天器都是批量化生產出來的,具有穩定的品質,而且具有很好的通用性,減少了個性化設計、生產和測試,導緻成本大大降低。

壹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是SpaceX把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門把手,作爲航天器艙門的開關。因爲馬斯克認爲,生活中的門把手經過了商品化數億次的檢驗,證明足夠可靠,比工程師設計壹個航天器專用的門把手要可靠得多,成本也要低得多。

另壹個例子是航天器上的芯片。因爲航天器的芯片要經受發射時的振動和太空環境中的輻射,往往需要專門設計和測試,導緻價格奇高。而SpaceX採用不同的路徑,它從電子市場上購買低等級的民用芯片,通過多個芯片的冗餘備份設計,實現高可靠、低成本。或者從低等級芯片中進行篩選,選出那些能夠適應太空環境的高可靠芯片。這樣壹來,壹枚芯片的價格就從幾百萬、幾十萬,降低到了幾千塊甚至幾百塊。

在這種背景下,星艦壹旦發射成功,意味着人類進入太空的成本將大大降低。屆時,除了爲保證國家安全,各國需要保留小規模的自主航天發射能力之外,絕大多數的商業航天發射都會奔着SpaceX去,它手上的訂單會越來越多。訂單越多,它的經驗就越豐富;規模越大,對控製成本就越有利。這就像Windows係統對於計算機行業的作用,不管是誰家的生產的電腦,最終都會採用Windows係統。這樣,便很有可能,以後不管是哪個國家或哪家公司生產的航天器,都會來找SpaceX發射,因爲自己發射反而更昂貴。這是非常值得我們警惕的。

幸而,中國的商業航天企業很多,據說有上百家之多。既有體製內的國企和央企採用商業模式新組建的,又有純民間投資的。過去幾年,商業航天企業吸引了壹批人才。在過去叁年的疫情期間,這些企業大多舉步維艱,現在疫情結束了,又讓這些企業看到了希望,特別是以中科宇航力箭壹號火箭發射成功爲標志,逐步突破了商業航天企業火箭發射載荷重量能力的製約。接下來,有必要扶持壹些上規模的商業航天企業,適當開放壹些基礎底層的技術,促進其快速成長。

這些商業航天企業作爲航天事業發展的第叁支力量,有望通過高度的對外開放,在世界市場上爭取訂單。基於中國工程師的勤奮、智慧和高效率的交付能力,有可能在與SpaceX的競爭中,爭得壹席之地。

回看中國的航天事業

要在國際舞台上爭得壹席之地,中國航天是有基礎的。

近年來,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很快,在北鬥衛星導航係統、載人航天與空間站、月球與深空探測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國際上,中國航天事業相比歐洲和俄羅斯而言發展得更好,相比日本(專題)、韓國更是進步神速。

另壹方面,中國航天事業長期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我們的所有核心關鍵技術都牢牢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中。這樣使得航天產業的發展避免了卡脖子,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來發展。這樣的布局顯然十分有利於行業的長期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例如,探月工程分爲繞、落、回叁步走,從2004年開始啓動,到2020年成功實現。如今,開始了探月工程四期嫦娥六號、七號、八號的研製工作。

在探月工程成功的基礎上,中國啓動了天問係列行星探測工程,實現了首次火星探測,後續將開展火星採樣返回、小天體探測和木星係統探測等。

載人航天工程從1992年開始啓動,同樣經曆了叁個階段,於2022年底建成中國空間站。

北鬥衛星導航係統於1994年啓動,經曆了北鬥壹號、北鬥二號、北鬥叁號等叁個階段,曆時26年。

在中國,這些長達二叁十年的航天工程曆經幾代領導人,可以壹張藍圖繪到底,這在歐美民主政體下是很難實現的。以深空探測領域爲例,從80年代以來,美國宇航局經曆了老布什政府提出重返月球計劃、奧巴馬政府改成載人登陸小行星計劃、再到現在的拜登(專題)政府提出從月球到火星的計劃。這種翻燒餅似的政策調整,對行業的長期發展不利。

航天工程長遠規劃、分步實施,在中國特色的政治製度下更容易實現。這也是壹位美國行星科學界同行與我交流時發出的感慨。

當然能夠有目前的格局,主要原因在於航天技術高度敏感,與軍事高度關聯,隻能依靠獨立自主。更得益於以錢學森、趙九章、孫家棟、葉培建等壹代又壹代科學家的戰略規劃和頂層設計,立足艱苦奮鬥,自主創新,開創航天事業的新局面。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另外壹支重要的力量——以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爲代表的商業航天企業快速崛起。這些商業航天機構所帶來的兩方面進展,不得不引起我們的警惕。

壹是星鏈,數萬顆衛星發射進入太空,讓全球各個偏遠地方、上網不方便的人隨時隨地通過衛星連接互聯網,而且上網成本正在快速下降,這對很多偏遠地區有吸引力。2021年5月,中國衛星網絡集團有限公司組建,相信在這方面的差距會逐漸縮小。

二是SpaceX推出的獵鷹9號係列火箭在載人和貨運發射能力、重復利用方面,技術已經成熟,極大地降低了發射成本,大大降低了人類進入太空的門檻。但SpaceX併沒有止步於此,通過超重星艦的飛行試驗,不僅大幅度提高了火箭的運載能力,滿足載人登月的運載能力需求。而且在壹級火箭可重復使用技術的基礎上,還在進壹步發展二級火箭可重復使用技術。這需要我們考慮如何應對。



聲明:聲明:時刻新聞編輯發布的文章並不代表時刻新聞的立場或觀點。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Telegram




相關文章

  1. 澳大利亚籍作家杨恒均被中国判死缓 澳外长表示震惊
  2. OpenAI联合创始人阿尔特曼突遭罢免 已加盟微软
  3. 以色列被突袭 哈马斯是如何策化闪电攻击的?
  4. 加沙地带再燃战火 哈马斯大规模袭击以色列
  5. 中国海军093核潜艇失事 55名海军官兵恐已死亡
  6. 双语能力可提高晚年记忆力 防止认知能力下降
  7. 全球顶级芯片制造商:最糟糕的时期很快会过去
  8. 哈佛研究:孩子一生只有1次变聪明的机会 要抓住
  9. 日本ispace称无法确认登月舱着陆 通讯无望恢复
  10. “长新冠”嗅觉失灵与大脑活动减少有关 可逆转
  11. 科学家模拟月球尘埃的气味 特殊 “有点像火药”
  12. 研究解释为什么会长白发 最明显的衰老迹象之一

關于我們 | 使用條款 | 隱私策略 | 聯系我們
©2024 時刻新聞 TN2024042817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