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農曆甲辰年 叁月廿一
简体中文
登錄 | 注冊

教育避坑指南 - 妳的孩子不會成功就對了(2)


2023-09-30 时刻新闻 | 聽新聞 國語 | 聽新聞 粵語 【字號】

第壹章 感受 vs. 事實和理性是壹場教育權的戰爭

1.1 新教育理念的興起

我們那壹代的傳統教育,基本上和我們上上代人沒有本質的區別。父母是家庭的權威,小孩子幹得好就表揚鼓勵,幹得不好就批評。批評完了就講道理。講道理也不聽,任性發脾氣,那就等着壹頓臭罵,甚至壹巴掌就招呼過去了。講的道理往往也不是什麽高深的東西,都是些生活常識。譬如妳不學習以後就喝西北風;妳不能要啥我們就買啥;妳不能任性給別人添麻煩...之類。咱們長大了,某壹天想起來小時候的醜事,有時候還是覺得父母該打該罵,自己確實活該。有時候也嫌棄父母教育上犯的錯誤造成了自己的問題。但某天自己當了父母,意識到父母隻是普通人,往往又能理解和原諒。這肯定不是最好的教育形式,但幾百年來都這樣發展,也沒見的出啥大問題。就算最後親子代關係再不好,也能夠相認相處。(個別不負責任或恨娃族的父母,那種性質的打罵和本文說的不是壹回事,請注意區分避免擡槓)

接觸洋人群體,發現他們50,60年代前也是大抵如此。小孩子也是要挨打挨罵的。

打罵這種事情,沒有父母喜歡。父母進行這類操作,往往都有內疚感。壹直以來,各種教育方法,育兒探討也不鮮見。但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出現了“兒童感受大於壹切”的明顯傾向。壹開始,是否定情緒有好有壞,要父母尊重各種情緒。然後是對傳統的嚴厲教育形式進行批判,同時上升到了要以表揚爲主,要讓孩子在正面情緒中長大。

這波操作的確抓住了爲人父母的聖母情節。而父母不同意這個的,尤其是那些傳統點的,還相信父母必須維持威嚴,獎懲分明的,肯定打罵有壹定價值的家長們,不但會因爲這個趨勢感到內疚,甚至被社會慢慢的排擠和批判。“感受第壹”開始成爲壹種“社會共識”和“政治正確”。

於是我們看到了就算小孩瞎畫瞎寫壹通,爸媽也誇是天才;看到了熊孩和他的Karen父母,容不得別人壹點批評,動則就是“妳傷害了我孩子的感情,要道歉”。看到了吹牛也能被獎勵的“我將來要當宇航員,爺爺奶奶可高興了,獎勵我...”這種無厘頭廣告。看到了小學因爲壹個孩子雞蛋過敏,就要全班小朋友不準帶雞蛋做午餐的荒唐事。因爲他們說,“Be Nice”。

作爲新父母,我當時也差點上了道。後來及時發現不對勁。爲什麽呢?簡單的常識和推理:如果孩子願意做的,不需要妳父母管;所以需要妳父母管的,自然是孩子不願意做的,有情緒的。現在妳要我把娃的感受當地壹位,這不恰恰跟教育是矛盾的嗎?無限放大感受第壹,那邏輯,事實和理性難不成還要讓位在感受後面?我不知道別人,反正我家沒有跟風。我的小孩已經快成年,壹切正常。

這種疑惑,直到我後來知道更多的事情才恍然大悟。這種教育方法和社會趨勢根本不是偶然的,孤立的某種流行文化,而是激進教育議程的重要基礎。至於起源的那些似是而非的心理學研究,看起來有科學支撐。但細細研讀發現無非隻是片面的選擇和引用,和歪曲性的解讀支持自身觀點的論文而已。跟變暖教,食物金字塔...這些騙局壹樣,本質都是借科學之名做政治議程的推廣而已。連手段套路都壹摸壹樣(聖母心+恐懼+科學權威)。

那麽這種社會意識的推動,到底導緻了那些後果呢?首先陣亡的就是傳統的嚴厲教育手段。

【未完待續】

【西行小寶】QiC



聲明:聲明:時刻新聞編輯發布的文章並不代表時刻新聞的立場或觀點。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Telegram




相關文章

  1. “气候变暖”宣传失败后的诡辩 如何确定“全球”最佳温度?
  2. 拜登政府秘密空运32万非法移民进入美国 拒绝披露机场
  3. 麻省理工博士潘勤轩承认杀害耶鲁华裔研究生 疑为情杀
  4. 赵小兰亲妹赵安吉死得蹊跷 得州警方进行刑事调查
  5. 大型新冠疫苗研究显示新冠疫苗与多种关键疾病增加有关
  6. 塔克·卡尔森捅了左媒马蜂窝 独家采访普京全文翻译
  7. 整个未庄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氛围 - 老萧杂说
  8. 塔克·卡尔森独家采访普京 讨论美国大选、气候变化及LGBTQ+
  9. 中国维权人士李翘楚被判“煽颠罪” 获刑3年8个月
  10. 澳大利亚籍作家杨恒均被中国判死缓 澳外长表示震惊
  11. 谷歌华裔工程师杀妻案提审 女方想离婚?前女友发声
  12. 河南南阳一学校宿舍突发火灾 大门被锁 13人遇难

關于我們 | 使用條款 | 隱私策略 | 聯系我們
©2024 時刻新聞 TN20240429005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