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8日 星期日
農曆甲辰年 叁月二十
简体中文
登錄 | 注冊

我差點被殺 給大家添麻煩 日本首相爲何要道歉?


2023-04-16 时刻新闻 | 聽新聞 國語 | 聽新聞 粵語 【字號】

來源:《海邊的西塞羅》

我差點被殺,給大家添麻煩了。

——題記

當地時間4月15日上午11時30分左右,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和歌山縣和歌山市壹處漁港視察後,正準備進行演講時,現場突然傳出爆炸聲。炸彈在距離岸田文雄壹米的地方爆炸,差點讓岸田重蹈了去年安倍的覆輒。

這個新聞昨天傳的沸沸揚揚,但我覺得更耐人尋味的,其實是岸田虛驚壹場之後的那個表態。

稍微安頓下來,擦擦額頭上的冷汗之後,當天下午,岸田立刻在當地發表演講說:“(我的遇刺)給大家帶來了擔憂和麻煩,我深表歉意。”

都知道日本人喜歡道歉,但這個道歉由頭吧,在咱中國人的眼中,還是挺無厘頭的——妳都差點被殺了,妳自己道什麽歉呢?

我想這個事情如果倒給壹個其他國家首腦,八成會感謝其支持者的慰問,或者指責壹下刺殺者,誓言要與恐怖主義鬥爭到底什麽的,但絕對不會說什麽“我遇刺給大家添麻煩了”之類的話。

但這類奇葩事在日本,還真就很常見,這讓我想起來前些年,現任日本天皇德仁的女兒愛子公主還上小學的時候,因爲遭遇同學欺負而留下心理陰影,結果“不登校”,事情爆出之後當時還是皇太子的德仁夫妻兩口子壹起給公衆道歉,什麽女兒的事情給大家添麻煩了之類的,堂堂公主受了欺負,家大人連鬧到學校告老師的覺悟都沒有。這事兒也挺匪夷所思吧。

但首相被刺殺,首相道歉;公主被欺負,天皇道歉。這種在我們看來很顛倒的“道歉”觀,真的是壹種“作秀”麽?其實還真未必,這件事涉及到日本文化中壹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日本人的權力決策究竟是怎樣的。

昨天剛好有壹位朋友在知識星球上問了我壹個很類似的話題:小西,我對上世紀日本天皇的權力壹直比較迷惑,簡單的說如果他想在37年或41製止戰爭,他有這個能力嗎?

我的回答是這樣的:

如果妳理解能日本人的曖昧思維的話,就知道這個問題不能明確的說有或者沒有。因爲日本天皇對國家的影響力,不是用我們理解中君王說壹不二的那種方式表現的。

很少有人注意到,裕仁1945年宣讀終戰诏書那個“玉音放送”,那就是他第壹次用廣播跟臣民講話。在此之前,日本天皇壹直是避免直接對具體事務做出明確表態的,以便免責。而他說了以後,全體日本人立馬從玉碎改下跪,很多日本史研究者(甚至包括日本本土的半藤壹利先生)就據此認爲,天皇是有這個權力的,1945年他就說了壹句別打了,大家就真的不打了。妳早說不就得了麽?

但這個邏輯其實不能套用到1937或1941年。原因恰恰在於天皇也是壹個典型的日本人。

日本人是什麽?

他們是典型的稻作文化,強調群體意志,極端反對甚至仇視個人見解。

妳看日本企業到現在都是這樣,我記得富士康的郭台銘有次和日本壹家大手談收購的事兒,本來各項條件都談妥了,就差壹言決之。日本人說郭總您稍等,我們回去研究壹下。

叁天以後,那家企業在研究,

壹個星期以後,他們在研究,

壹個月了,還在研究。

仨月了,還在研究。

最後壹次談判,郭台銘氣的摔門而去,老子不買了,妳們等死好了!

爲什麽日本企業在決策被收購這種事這麽磨叽呢?跟日本當年投降犯了壹個毛病。

因爲沒人願意擔責任,

也沒有人能獨自擔得起這個責任,

哪怕是壹把手也沒這個背責能力。

日本人推動決策的方式,壹定是先動用自己的影響力,製造壹種“空氣”,然後讓大家都讀懂這這種空氣,趨向於那個結論。

而不同人物地位和權力的不同,隻在於他們對“空氣”影響力的不同。

如果妳是“取締役”(董事長,但妳琢磨琢磨這名字的別有韻味),或者是天皇,妳也就是對空氣的影響力強壹點罷了。妳不能夠直接像歐美或中國董事會壹樣明確自己的觀點,壹言決之。那是災難性的,對妳自己來說。

再大的領導,也要躲在集體之後,才能行使自己的權威。這是日本人的處事方式。

妳要脫離這個方式出非常之謀可不可以?可以!但請做好爲這件事無限背責至死的“覺悟”。

比如二戰末期的大西泷治郎,出了個神風特攻隊的主意,後來日本戰敗投降了,大西立馬切腹自殺,而且死的非常痛苦,切了整整半天才死。

爲什麽他必須自殺真死,而對美宣戰的首相東條英機做做自殺樣子就行了?

因爲東條做的就是空氣到那裏後的集體決策。而大西想的是與衆不同的奇謀,於是大西而不是東條或天皇,就必須自己爲因決策而死的人負無限的責任。

打個比方,他們有點像按信息素來協作的螞蟻。

也是因爲這個原因,二戰之後追責裕仁是非常困難的。因爲這個決策體係天然方便讓尊崇它的高位者免責。

我敢打賭,裕仁確實是想要戰爭的,也確實讓日本走向了戰爭,但妳按照歐美法律的思維,去找證據,說裕仁就是某年某月某句話導緻了戰爭,妳找得到嗎?找不到。他隻是像百鬼夜行中的怪物蜃壹樣,壹直在吐出那種空氣,宣戰的空氣。

而反過來說,如果裕仁1941年被魂穿了,非要阻止戰爭,他阻止得了麽?

按日本人自己的那套方法來,他阻止不了,因爲戰爭空氣已經形成了。

但他若非要按着歐美中領導者的方式壹言決之,他做得到嗎?

法律上他做得到,但下場壹定是他自己因不容於這個文化最終被抹殺掉。

是的,站在這個角度,妳就能理解爲什麽岸田文雄遭遇刺殺後反而要向公衆道歉——因爲在日本人的思維模式中,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可不是“風”,而是那個壹枝獨秀的“木”的錯。首相遭遇了刺殺,卻又沒死,他和很多公衆的第壹反應都會是這人是不是“不合群”了,而日本傳統觀念中的“不合群”可是個很嚴重的問題,因不合群而受打擊的人自身反而要自我檢討,看看還有什麽自己做錯的地方。這就是岸田文雄此次遇刺後反而要向國民道歉的邏輯基礎,也是當年愛子受了欺負以後德仁夫婦反而要道歉的原因——日本文化說到底,是不太問是非,而更強調妳合群與否的。

我們不妨回想壹下,在日本曆史上,不僅刺殺首相的事件很多,而且成功也不少,不算去年的前首相安倍遇刺案,二戰前的原敬和犬養毅在位遭刺殺都曾轟動壹時。

而至少犬養毅,當年在汙濁的日本決策層中是壹股主張和平的清流,那麽按說,二戰後犬養毅至少應該算是個爲和平主義而殉國的人,獲得日本人的紀念才對。可是妳看日本人卻甚少紀念這位首相,反應“五壹五”“二二六”兵變的電影也大多以刺殺首相和大臣的兵變者爲主人公。這其中的道理何在呢?

原因還是那個,日式思維不太問是非,而隻問妳是否“讀得懂空氣”,做什麽事情都必須隨大流,所以哪怕首相,觀點跳脫到被人刺殺也意味着他不受歡迎的。主張和平的犬養毅遇刺之後,全日本35萬人寫聯名信要求法院不判刺客死罪。道理就在這裏。

所以岸田文雄雖然躲過了遇刺壹劫,我想他此刻的心情壹定還是有點委屈的,豁上命去幹這份工作,幹不好挨罵也就算了,明明都遇刺了還要自己道歉,倒給誰心裏都好受不了。

但沒辦法,這就是傳說中的極端集體主義,基於稻作文化的日本既然形成了這種“抱團”的風格,妳享受了這種抱團帶來的紅利,就必須承擔相應的代價。這個代價就是“屈己”。

我是很不喜歡這種日本傳統的文化模式的,

說起做決策這件事,在壹些文化中是所有人都表達、投票,每人亮明自己的觀點,乘以各自權重之後做決定。

在另壹些文化中,決策則是決策者壹個人的事情,上面怎麽說,底下就怎麽做。

日本人是最怪的,他們是先壹起製造某種空氣,然後所有人都去讀空氣,最後基於空氣出壹個集體決策。

這些決策方式中,妳最喜歡哪壹種呢?

其實哪壹種都有其無可避免的代價……



聲明:聲明:時刻新聞編輯發布的文章並不代表時刻新聞的立場或觀點。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Telegram




相關文章

  1. “气候变暖”宣传失败后的诡辩 如何确定“全球”最佳温度?
  2. 拜登政府秘密空运32万非法移民进入美国 拒绝披露机场
  3. 大型新冠疫苗研究显示新冠疫苗与多种关键疾病增加有关
  4. 塔克·卡尔森捅了左媒马蜂窝 独家采访普京全文翻译
  5. 整个未庄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氛围 - 老萧杂说
  6. 塔克·卡尔森独家采访普京 讨论美国大选、气候变化及LGBTQ+
  7. 中国维权人士李翘楚被判“煽颠罪” 获刑3年8个月
  8. 阿根廷总统WEF发表演讲 当面揭穿全球精英丑恶嘴脸
  9. 《嫌疑⼈孙任泽之死》 财新记者王和岩特稿
  10.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朱令和她的三个室友》
  11. 清华大学铊投毒案罪犯仍逍遥法外 受害者朱令病逝
  12. 《纽约时报》:81岁的拜登是不是真的“太老了”

關于我們 | 使用條款 | 隱私策略 | 聯系我們
©2024 時刻新聞 TN20240428153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