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义时期“三巨头”之一,莫扎特 作品赏析(3)协奏曲、奏鸣曲、室内乐和声乐作品部分
Sisyphus Sky
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共有二十七首(另外还谱写过几部为多架钢琴而作的协奏曲 ),其中,第九、十五、十七、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七等是公认的名品。尤其是第二十一号(K467)的第二乐章“行板”,旋律舒展,气息宽广,用加了弱音器的弦乐器作为背景,如夜风拂面,温馨浪漫,不仅是莫扎特最典型、最迷人的旋律,也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标志性旋律之一,不可不听。
小提琴协奏曲存世共有五部,其中,以G大调第三号(K216)
D大调第四号(K218)
A大调第五号(K219)演奏得最多。
这些协奏曲看似容易,没有过多的花招及技术陷阱,但要想演奏到位,却绝非易事,需要精准的节奏,既不快也不慢的速度(这点尤其难以做到)以及轻盈优雅的姿态,因此是小提琴家们公认的高难度作品。
莫扎特为长笛
圆号
单簧管
双簧管
大管
等乐器而作的协奏曲,都是很美的作品。有趣的是,莫扎特不喜欢小号这件乐器,认为它咋咋呼呼,有如鬼哭狼嚎。
他从没有为小号写过单独的作品,但是对于同为铜管乐器的圆号,却倾注了很大的热情,写有六首圆号与乐队的作品(其中以降E大调圆号协奏曲K417最为著名)。
但是,这并非是出于对圆号这件乐器的喜爱,而是考虑到他的老朋友、宫廷圆号演奏家洛特盖布的艰难生计(管乐演奏员似乎总没有弦乐那样容易赚钱),写几支曲子让他赚一点演出费,帮他渡过难关。即便如此,莫扎特也毫不掩饰他的“对人不对事”的态度,在圆号协奏曲的总谱上揶揄道:“莫扎特为这头可怜的蠢驴、阉牛和小丑而作于维也纳。”在奥地利语音里,洛特盖布(Leutgeb)与蠢驴(Leitgeb)的发音十分相近。
毫无疑问,钢琴奏鸣曲是莫扎特的强项。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虽然不似贝多芬那样,在音乐史上占有绝对优势地位,也没有如“悲怆”、“月光”、“热情”等那么多的绝世名篇,但也别具风味,自成一体,是与贝多芬完全不同的路数。在十七部钢琴奏鸣曲中,第十一号A大调钢琴奏鸣曲(K331/300i)的第三乐章家喻户晓,这就是著名的《土耳其进行曲》。
莫扎特应当时的文艺潮流,追求域外新奇事物,故以“土耳其”为视点,善意地臆造了这种土耳其风格,此曲清新活泼,动感十足。也许,从音乐自身来看,真正的土耳其人对此并无民族认同感,何况,历史上奥斯曼帝国(发端于土耳其)还入侵过奥地利,而莫扎特能以音乐艺术为重,不顾忌其他任何因素,如此气度令人钦佩。
小提琴奏鸣曲虽然洋洋大观,达三十五部之多,但并不是莫扎特的强项,音乐会上演奏得不多,名作也不多见。
莫扎特很重视室内乐的创作,重奏作品非常丰富,主要有二十三部弦乐四重奏(另有多首零星弦乐四重奏作品)、六部弦乐五重奏、六部钢琴三重奏以及十三部管乐重奏等。还有多首为独奏乐器、钢琴四手联弹等而作的作品。尤其值得提到的是双钢琴奏鸣曲,他最早七岁就写过双钢琴作品,而双钢琴合奏的巅峰之作K448,
如果仅仅用美妙来形容,甚至有辱其名。如果不是亲耳所闻,实在无法想象两台钢琴能够发出如此之音响!
莫扎特的声乐作品包括无伴奏声乐、独唱与乐队、艺术歌曲等。另有《弥撒曲》、《经文歌》、《康塔塔》等三十余部。如今弥撒曲能在音乐会上演出的已是凤毛麟角!
什么是弥撒曲,什么是乐队与多声部合唱,其织体之精妙、和声之丰满、变化之灵动、气势之庄严,非现场亲耳聆听无法表述!
《D小调安魂曲》(K626)最具有神秘色彩。
据传,1791年7月,一位不愿表露身份的黑衣人来请莫扎特写一部《安魂曲》(追思亡者的音乐)。但到了约定时间,莫扎特没能完成。接下来,莫扎特越来越感觉到这部《安魂曲》是为自己而作的。果然,五个月之后,莫扎特没能写完《安魂曲》就撒手西归了!
至此,我们的古典主义时期“三巨头”之莫扎特部分就告一段落了,莫扎特音乐中卓越的歌唱性使得他的作品颇具感染力,比起海顿那种冗长、粗暴,有时甚至有些野性的音乐风格来讲,莫扎特的旋律说得上是精巧、典雅、纯净、澄澈。在欢乐中隐含淡淡哀愁的钢琴音乐,使他在钢琴艺术发展史上独树一帜。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说莫扎特是“微笑的眼泪”。古典主义时期是启蒙主义在艺术领域的先驱。启蒙毕竟只是启蒙,是有限度的革新,有分寸的变化。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的钢琴作品的弹奏风格所需要把握的分寸,在于内在的深刻和外表的含蓄、有节制的统一。但是我们不能因为需要节制和分寸,就失去了起码的音乐个性。虽然力求含蓄,作曲家们也已在自己的作品中利用他们所拥有的作曲技法尽可能多的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元素。从下一期开始,我们来一同回顾古典主义时期“三巨头”的另外以为大师,被誉为“古典乐派集大成,浪漫主义开先河”者的“乐圣”贝多芬的生平事迹和他的经典作品。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我在TG的【古典乐和爵士乐装腔指南】频道和讨论群组(链接在文末),大家一起玩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