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時期樂壇雙杰之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下)
Sisyphus Sky
前面兩天,我們回顧了J.S.巴赫的生平,對他一生的作品進行了簡要的介紹,今天讓我們對其作品的風格特點進行探討並和您分享我對巴赫作品聆聽版本的推薦。

巴赫究竟有什麽魔力,令一代又一代愛樂者如朝聖般地頂禮膜拜?
就我而言,想這樣解釋“巴赫現象”——他是音樂史上唯一做到既提供最高的聽覺感官享受,又能滿足追求高尚思想的渴望的人;他是唯—一位將技術與情感、形式的完善與內容的完美融匯貫通到如此地步的人:在他的音樂里,可能包含了某些合乎人類迄今尚未認知的自然法則的東西,他的音樂形式本身也是合乎自然法則的,科學家研究他的音樂,在探求未知方面,應該會有新的发現;他是唯一如預言家般洞悉聽眾心理需求的人——以我切身之感,巴赫的每一份精彩,每一處攝人心魄的震撼力,都是意料之中的。隨意摘出他的一段樂曲來聽,你覺得該體會出寧靜了,寧靜飄然而至;你期待安慰之意,安慰適時到來;你想找緊張、激情的感覺,激情油然而生;你想該結束了,樂聲戛然而止——冥冥之中如有神助,這就是巴赫。在音樂的世界里,他總是把一切安排得恰到好處。
不知有過多少次這樣的時候:夤夜孤燈,面對老巴赫凝神靜思的畫像,與四周黑嶂相擁,把康塔塔“想的、說的、做的與生命”(BWVl47)第一段聽了一遍又一遍,禁不住噙滿感恩的淚,恍惚中分明看見數不清得救的靈魂,正向著天國发出喜極而忘情的歡呼與吶喊。
過後想,真正擁有了巴赫,在他的接踵而至、無窮無盡的美妙音樂里,恒久地守住精神的家園,是多麽令人快意的事情。又想,讓更多人來分享這份快意,領略巴赫無處不在的細膩、對比、秩序及均衡之美,是多麽值得去做的事情。
我毫不隱瞞自己的愛樂原則:不必理會《音樂聖經》、《古典入門》之類騙人的東西,也不要被專家的高深理論和經驗所嚇倒。你大可不知“十二平均律”為何物,卻毫不妨礙你以最深切的理解來欣賞《平均律曲集》;你也可以對拉丁文、意大利文、德文一竅不通,卻並不影響你以最貼近的關懷來分享《B小調彌撒》以及那浩如煙海的宗教或世俗清唱劇和康塔塔。只相信自己的耳朵和心靈吧,這才是最真、最實的。
在如何詮釋巴赫方面,歷來有眾多不同、乃至截然相反的說法和手法。而我,寧願聽“本真”的巴赫。比如,我一直固執地以為,萊恩哈特在羽管鍵琴上演繹的“平均律”,才是真正符合或是接近原意的,菲舍爾的那個鋼琴版亦可,而更為大氣的里赫特,更顯圓潤的席夫等,技法雖然出色,卻難使我認同。當然,“怪異”的古爾德對“平均律”(準確說是他所有對巴赫作品)的“另類理解”,則又另當別論了;又如,我只認可格羅米歐的(無伴奏小提琴),那是巴赫的心聲,而絕不接受技巧上更完善的帕爾曼,從感情上講,後者外露到幾乎血脈賁張的演奏,聽來還是巴赫嗎?它甚至使我抵觸反感。也許,帕爾曼的藝術個性決定了他天生不適合巴赫的“無伴奏”。我聽過他與女高音巴特爾合作,由聖盧克樂團伴奏的巴赫詠嘆調選集,在老練的樂隊約束下,帕爾曼的巴赫才能比較收放自如;至於氣度恢宏的《布蘭登堡》,我理所當然地更偏愛平諾克指揮英國音樂會樂團的版本,哈農庫特指揮維也納音樂協奏團的那個80年代版也是頗為中意的,其余如卡拉揚的柏林愛樂等等,雖則無懈可擊,但聽來總覺隔膜而生疏,曲盡而意窮;只有《無伴奏大提琴》的狀況相當令人滿意,所有“巴赫迷”都應當慶幸,我們身處在一個既能擁有卡薩爾斯、又可親聆羅斯特羅波維奇和甘德隆的時代,在“無伴奏”的這三大版本中,卡氏的古樸莊嚴,羅氏的絢爛瑰麗,甘氏的優雅松弛,都讓人愛不釋手。它們都是非常“巴赫化”的;再加,我一直癡心然而毫無指望地希冀,當今演奏家們,在妄想拿起巴赫之前,務請忠實於大師原創時的配器要求,能用羽管鍵琴、豎笛、維奧爾琴的,決不以鋼琴、長笛、提琴湊合,另如古鋼琴、琉特琴、“獵歌風”、“情歌風”的管、弦樂器之類,務請一一照辦,否則,寧缺勿濫。盡管我深知,果真如此極端,那將沒有巴赫可聽。
我個人以為,演繹巴赫,需要具備一份極度的松弛和安詳,這正是甘德隆的“無伴奏”和平諾克的《布蘭登堡》高人一籌的最主要原因。仍以後者的《布蘭登堡》為例:這里,關鍵倒不在於它是一個“古”樂團、而在於它對巴赫內在精髓的準確把握——在第一號協奏曲中,樂隊保持著一股音樂本身所應有的張力,只是隨著樂曲的自然行進。這種適可的力度依次遞減了,我們可以從這個版本的六首協奏曲中感受到明顯的漸弱的趨向,我敢肯定,這就是巴赫的意見;在第二、第三號中,前面的力度以一種慣性持續者,但絕無半點出格,而更引人注目的另—表征凸顯了,這就是有了“弛”,那種一張一弛的對比被樂隊處理得十分含蓄而又過癮;到了第四、第五號,樂隊明顯地更加松弛下來,這不僅表現為因技法純熟而有的自然減力,更表現為心態上的極度散漫和閑適,在這種心態的趨使下,音樂幾乎令人進入恍惚狀態;到了第六號,樂隊漸趨於已臻化境的“無”,任何可以著力的地方都無從找起,這哪里還是在演奏,我們充耳所聞,分明只有如瀑布垂落般巴赫音響的暢然流瀉,那種舉重若輕,宛若巴赫再生。所以我斷定,對巴赫作品演繹的最高評價,莫過於“松弛”二字。
與器樂作品相比,在巴赫聲樂作品的當代版本上,我們有著大得多的選擇余地(這是否因為自巴赫時代以來,人聲也許並無大的變化、樂器則多有改良呢)。比如,你可以把李希持指揮慕尼黑巴赫合唱團及慕尼黑的巴赫樂團康塔塔全集、B小調彌撒、聖馬太、聖約翰受難及幾個清唱劇,當作最經典的巴赫來收藏;你同時又可以奉加德納指揮蒙特威爾第合唱團和英國巴羅克獨奏家樂團的版本為正宗;又如明辛格爾指揮斯圖加特合唱團及室內樂團,伯利恒巴赫合唱團及巴赫節日樂團,帕羅特指揮塔弗納合奏團、合唱團及演奏者,哈農庫特指揮維也納音樂協奏團及合唱團等等所演繹的康塔塔、彌撒、受難曲、清唱劇等,都可稱一時之選。
巴赫的作品浩如煙海,有關話題是言說不盡的。由於他的創造力驚人,想要收齊他的全部作品也是徒勞的。我只有一個奢望:有生之年,看到巴赫作品全集中文版的出版。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雖然頗有幾分不捨,到今天,我們對這位令人尊敬的巴洛克時期的宮廷老樂長的介紹就先告一段落吧。但是我們對音樂歷史的探索還將繼續,而且在今後的段落中我們還會時時回顧巴赫對西方音樂所作出的貢獻和影響。
作品欣賞鏈接如下:(視頻和音樂內容轉自youtube視頻網站,版權歸原擁有者,此處僅供推介之用,如喜歡請購買正版聆聽。)
Bach - WTC, Book II - Evelyne Crochet
另外在此推薦一篇參考文章:【巴赫的音乐应该这样听 - 解磊的文章 - 知乎】